孔子不惑了吗?
我们先来看一下,孔子这个极为有名的人物的一生,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以上是从论语中考究出来,他对自己的自述。
我们可以从文中读出他说他四十而“不惑”,这个“不惑”到底是怎么一个不惑法?他到底明白了什么呢?他究竟有没有不惑呐?
记得有一年,有一个叫做阳虎的人,别名也叫阳货,这个阳虎是季孙氏、也就是季平子与季桓子的家臣,来讲一个阳虎和孔子之间发生的小故事:阳虎想会见孔子,孔子却不去见他,于是,阳虎想了一个办法,给孔子送去蒸熟的小猪、猪肉,根据当时礼尚往来的原则,孔子在收到礼物以后,应该登门拜谢才是,但孔子不想见这个人,就趁他不在家的时候去拜谢他,但是不巧,在路上遇上了阳虎!阳货对孔子说 :“来,我有话要跟你说。”阳虎接着说:“有才能却怀着不用而听任国家迷乱,这可以叫做仁爱吗?不可以叭,喜欢参与政事而又屡次错过机会,这可以说是聪明吗?也不可以。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岁月是不等人的!”孔子说:“好吧,我答应你去做官。”
咦,这就奇怪了,在我们很多人心目当中都觉得孔子认为阳虎是一个贼臣,为啥还会答应他要去做官呢?
其实啊,是这样的,首先我们可以先从孔子收到礼物的反应与登门拜访来看:孔子不愿意与阳虎交往,更是不愿意去他手下做官!但是却屈于“礼”的要求,不得不在接到阳货送来的礼物之后回拜他,否则就会显得他很无礼,可见这样的礼制本身就是有缺陷的,孔子内心根本就不想去见阳货,所以故意选择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拜访,但是孔子出门估计是没看黄历,在路上刚巧撞见阳虎,这可就尴尬了呀,本来假心假意的去拜访,结果正好被人家撞见,没办法,孔子只好假装客气的把阳虎唠叨那通话给听完。
刚刚说过了,可以从上上段看出来,阳虎的这句话,其实是想让孔子做官的,我们刚刚也看了孔子最后说的是:嗯,那么我就听你的吧,会去考虑去做官的。但是我们会细心的发现,其实孔子只是说说而已,他在期间并没有做出什么真心想去做官的举动。但是,这就表明孔子真的不想去做官吗?
我们首先要知道阳虎刚刚的那一番话是非常有道理的,这个阳虎可以说是一个政治非常不错的人,说他是政治家也不太过分,就连记事都没有他有才,他对于整个社会现状的分析非常的贴近事实,并且他的治国方案也是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他的政治思想和孔子的有一定的出入,孔子是想恢复礼乐制度、推行仁政,但是阳虎却偏向于法家一点,只希望国富民强,政治社会太平,所以他们在施政理念这点是有些冲突的。同时也比较让孔子心烦的是,阳虎在他心中算是一个贼臣,所以说他很纠结,不知道到底要不要听从他的建议去做官,这件事情真的是让他纠结了很久很久。
但是过了不久,鲁国发生了一场非常非常大的动乱,那就是当时阳虎居然叛变、造反辽!这可不得了啊,虽说阳虎毫无雄厚家底与政治背景,但是却能够跻身鲁国人、季孙氏,从而指挥三桓,而执政鲁国。虽然他最后失败了逃到了齐国,但是他这个大个石头,依然砸入水中,让整个水面变得不平静了。
孔子此时更加确信坚定了自己的理想——要恢复礼乐制度,阻止这些动乱继续发生,但是他发现自己几乎没有能力,自己在这方面是无法执政的,力量太渺小了。为现在十分动乱的鲁国感到悲愤惋惜,甚至是失望透顶。
但是这次又有人来邀请孔子去做官啦!孔子一听,立刻高兴了!这可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呀!但是他的徒弟——子路,就不太愿意了,甚至有点儿不高兴。子路一向是个性情比较急躁的人,他希望孔子去辅佐的是一个非常名望很高的君王,而不是一个乱臣,但是孔子执意要去,子路也没办法,毕竟自己是学生,也拦不住老师呀!
其实那个时候孔子已经不年轻了,他看得见鲁国动乱非常的失望,也发现自己的身体不是特别健壮了,孔子这个时候才真真正正的发现,他不再疑惑,他就是想要坚定地完成这样的使命,但是感觉命运就是对他很不公平,就是要阻止他完成他的愿望。他觉得有可能自己就是无法完成,这里,也许就是有一点点50岁的知天命的感觉了。
其实我觉得这个时段的孔子大概就是在40岁的不惑,与50岁的知天命之间,但是他更偏向于不惑一点,他坚定自己的志向,但是却对自己的命运抱有不公。
我们也要知道孔子可惑的是什么?他可能疑惑的质疑的是自己以后所走的路。是自己的志向也可能是自己的能力,但是孔子往往都是比较有自信心的,如果在一件事情没有一些自信心与把握,孔子是不会去做的,所以说他最有可能质疑的还是自己的志向,不能说是质疑吧,可能说是对于自己的志向不够坚定,一定要坚持的守住自己的志向,这样才有可能有完成的曙光。
所以说他不惑了,他的自己要做的,他的志向,他要去做的方向,都有了明确的想法,所以他不再疑惑,也就不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