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读懂即时通讯应用中的网络心跳包机制:作用、原理、实现思路等
本文原文由作者“张小方”原创发布于“高性能服务器开发”微信公众号,原题《心跳包机制设计详解》,即时通讯网收录时有改动。
1、引言
一般来说,没有真正动手做过网络通信应用的开发者,很难想象即时通讯应用中的心跳机制的作用。但不可否认,作为即时通讯应用,心跳机制是其网络通信技术底层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有没有心跳机制、心跳机制的算法实现好坏,都将直接影响即时通讯应用在应用层的表现——比如:实时性、断网自愈能力、弱网体验等等。
总之,要想真正理解即时通讯应用底层的开发,心跳机制必须掌握,而这也是本文写作的目的,希望能带给你启发。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涉及的示例代码是使用 C/C++ 语言编写,但是本文中介绍的心跳包机制设计思路和注意事项,都是是些普适性原理,同样适用于其他编程语言。虽然语言可以不同,但逻辑不会有差别!
学习交流:
- 即时通讯/推送技术开发交流4群:101279154[推荐]
- 移动端IM开发入门文章:《新手入门一篇就够:从零开发移动端IM》
(本文同步发布于:http://www.52im.net/thread-2697-1-1.html)
2、相关文章
《为何基于TCP协议的移动端IM仍然需要心跳保活机制?》(推荐)
《微信团队原创分享:Android版微信后台保活实战分享(网络保活篇)》(推荐)
《移动端IM实践:WhatsApp、Line、微信的心跳策略分析》
3、为什么需要心跳机制?
考虑以下两种典型的即时通讯网络层问题情型:
1)情形一:一个客户端连接服务器以后,如果长期没有和服务器有数据来往,可能会被防火墙程序关闭连接,有时候我们并不想要被关闭连接。例如,对于一个即时通讯软件来说,如果服务器没有消息时,我们确实不会和服务器有任何数据交换,但是如果连接被关闭了,有新消息来时,我们再也没法收到了,这就违背了“即时通讯”的设计要求。
2)情形二:通常情况下,服务器与某个客户端一般不是位于同一个网络,其之间可能经过数个路由器和交换机,如果其中某个必经路由器或者交换器出现了故障,并且一段时间内没有恢复,导致这之间的链路不再畅通,而此时服务器与客户端之间也没有数据进行交换,由于 TCP 连接是状态机,对于这种情况,无论是客户端或者服务器都无法感知与对方的连接是否正常,这类连接我们一般称之为“死链”。
对于上述问题情型,即时通讯应用通常的解决思路:
1)针对情形一:此应用场景要求必须保持客户端与服务器之间的连接正常,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保活“。如上所述,当服务器与客户端一定时间内没有有效业务数据来往时,我们只需要给对端发送心跳包即可实现保活。
2)针对情形二:要解决死链问题,只要我们此时任意一端给对端发送一个数据包即可检测链路是否正常,这类数据包我们也称之为”心跳包”,这种操作我们称之为“心跳检测”。顾名思义,如果一个人没有心跳了,可能已经死亡了;一个连接长时间没有正常数据来往,也没有心跳包来往,就可以认为这个连接已经不存在,为了节约服务器连接资源,我们可以通过关闭 socket,回收连接资源。
总之,心跳检测机制一般有两个作用:
1)保活;
2)检测死链。
针对以上问题情型,即时通讯网的另一篇:《为何基于TCP协议的移动端IM仍然需要心跳保活机制?》,也非常值得一读。
4、TCP的keepalive选项
PS:如你还不了解tcp的keepalive是什么,建议先阅读:《TCP/IP详解 - 第23章·TCP的保活定时器》
操作系统的 TCP/IP 协议栈其实提供了这个的功能,即 keepalive 选项。在 Linux 操作系统中,我们可以通过代码启用一个 socket 的心跳检测(即每隔一定时间间隔发送一个心跳检测包给对端)。
代码如下:
//on 是 1 表示打开 keepalive 选项,为 0 表示关闭,0 是默认值
inton = 1;
setsockopt(fd, SOL_SOCKET, SO_KEEPALIVE, &on, sizeof(on));
但是,即使开启了这个选项,这个选项默认发送心跳检测数据包的时间间隔是 7200 秒(2 小时),这时间间隔实在是太长了,一定也不使用。
我们可以通过继续设置 keepalive 相关的三个选项来改变这个时间间隔,它们分别是 TCP_KEEPIDLE、TCP_KEEPINTVL 和 TCP_KEEPCNT。
示例代码如下:
//发送 keepalive 报文的时间间隔
intval = 7200;
setsockopt(fd, IPPROTO_TCP, TCP_KEEPIDLE, &val, sizeof(val));
//两次重试报文的时间间隔
intinterval = 75;
setsockopt(fd, IPPROTO_TCP, TCP_KEEPINTVL, &interval, sizeof(interval));
intcnt = 9;
setsockopt(fd, IPPROTO_TCP, TCP_KEEPCNT, &cnt, sizeof(cnt));
TCP_KEEPIDLE 选项设置了发送 keepalive 报文的时间间隔,发送时如果对端回复 ACK。则本端 TCP 协议栈认为该连接依然存活,继续等 7200 秒后再发送 keepalive 报文;如果对端回复 RESET,说明对端进程已经重启,本端的应用程序应该关闭该连接。
如果对端没有任何回复,则本端做重试,如果重试 9 次(TCP_KEEPCNT 值)(前后重试间隔为 75 秒(TCP_KEEPINTVL 值))仍然不可达,则向应用程序返回 ETIMEOUT(无任何应答)或 EHOST 错误信息。
我们可以使用如下命令查看 Linux 系统上的上述三个值的设置情况:
[root@iZ238vnojlyZ ~]# sysctl -a | grep keepalive
net.ipv4.tcp_keepalive_intvl = 75
net.ipv4.tcp_keepalive_probes = 9
net.ipv4.tcp_keepalive_time = 7200
在 Windows 系统设置 keepalive 及对应选项的代码略有不同:
//开启 keepalive 选项
constcharon = 1;
setsockopt(socket, SOL_SOCKET, SO_KEEPALIVE, (char*)&on, sizeof(on);
// 设置超时详细信息
DWORDcbBytesReturned;
tcp_keepalive klive;
// 启用保活
klive.onoff = 1;
klive.keepalivetime = 7200;
// 重试间隔为10秒
klive.keepaliveinterval = 1000 * 10;
WSAIoctl(socket, SIO_KEEPALIVE_VALS, &klive, sizeof(tcp_keepalive), NULL, 0, &cbBytesReturned, NULL, NULL);
5、应用层的心跳包机制设计
由于 keepalive 选项需要为每个连接中的 socket 开启,这不一定是必须的,可能会产生大量无意义的带宽浪费,且 keepalive 选项不能与应用层很好地交互,因此一般实际的服务开发中,还是建议读者在应用层设计自己的心跳包机制。
那么如何设计呢?
从技术来讲:心跳包其实就是一个预先规定好格式的数据包,在程序中启动一个定时器,定时发送即可,这是最简单的实现思路。
但是,如果通信的两端有频繁的数据来往,此时到了下一个发心跳包的时间点了,此时发送一个心跳包。这其实是一个流量的浪费,既然通信双方不断有正常的业务数据包来往,这些数据包本身就可以起到保活作用,为什么还要浪费流量去发送这些心跳包呢?
所以,对于用于保活的心跳包,我们最佳做法是:设置一个上次包时间,每次收数据和发数据时,都更新一下这个包时间,而心跳检测计时器每次检测时,将这个包时间与当前系统时间做一个对比,如果时间间隔大于允许的最大时间间隔(实际开发中根据需求设置成 15 ~ 45 秒不等),则发送一次心跳包。总而言之,就是在与对端之间,没有数据来往达到一定时间间隔时才发送一次心跳包。
发心跳包的伪码示例:
bool CIUSocket::Send()
{
intnSentBytes = 0;
intnRet = 0;
while(true)
{
nRet = ::send(m_hSocket, m_strSendBuf.c_str(), m_strSendBuf.length(), 0);
if(nRet == SOCKET_ERROR)
{
if(::WSAGetLastError() == WSAEWOULDBLOCK)
break;
else
{
LOG_ERROR("Send data error, disconnect server:%s, port:%d.", m_strServer.c_str(), m_nPort);
Close();
returnfalse;
}
}
elseif(nRet < 1)
{
//一旦出现错误就立刻关闭Socket
LOG_ERROR("Send data error, disconnect server:%s, port:%d.", m_strServer.c_str(), m_nPort);
Close();
returnfalse;
}
m_strSendBuf.erase(0, nRet);
if(m_strSendBuf.empty())
break;
::Sleep(1);
}
{
//记录一下最近一次发包时间
std::lock_guard<std::mutex> guard(m_mutexLastDataTime);
m_nLastDataTime = (long)time(NULL);
}
returntrue;
}
bool CIUSocket::Recv()
{
intnRet = 0;
charbuff[10 * 1024];
while(true)
{
nRet = ::recv(m_hSocket, buff, 10 * 1024, 0);
if(nRet == SOCKET_ERROR) //一旦出现错误就立刻关闭Socket
{
if(::WSAGetLastError() == WSAEWOULDBLOCK)
break;
else
{
LOG_ERROR("Recv data error, errorNO=%d.", ::WSAGetLastError());
//Close();
returnfalse;
}
}
elseif(nRet < 1)
{
LOG_ERROR("Recv data error, errorNO=%d.", ::WSAGetLastError());
//Close();
returnfalse;
}
m_strRecvBuf.append(buff, nRet);
::Sleep(1);
}
{
std::lock_guard<std::mutex> guard(m_mutexLastDataTime);
//记录一下最近一次收包时间
m_nLastDataTime = (long)time(NULL);
}
returntrue;
}
voidCIUSocket::RecvThreadProc()
{
LOG_INFO("Recv data thread start...");
intnRet;
//上网方式
DWORDdwFlags;
BOOLbAlive;
while(!m_bStop)
{
//检测到数据则收数据
nRet = CheckReceivedData();
//出错
if(nRet == -1)
{
m_pRecvMsgThread->NotifyNetError();
}
//无数据
elseif(nRet == 0)
{
longnLastDataTime = 0;
{
std::lock_guard<std::mutex> guard(m_mutexLastDataTime);
nLastDataTime = m_nLastDataTime;
}
if(m_nHeartbeatInterval > 0)
{
//当前系统时间与上一次收发数据包的时间间隔超过了m_nHeartbeatInterval
//则发一次心跳包
if(time(NULL) - nLastDataTime >= m_nHeartbeatInterval)
SendHeartbeatPackage();
}
}
//有数据
elseif(nRet == 1)
{
if(!Recv())
{
m_pRecvMsgThread->NotifyNetError();
continue;
}
DecodePackages();
}// end if
}// end while-loop
LOG_INFO("Recv data thread finish...");
}
同理,检测心跳包的一端,应该是在与对端没有数据来往达到一定时间间隔时才做一次心跳检测。
心跳检测一端的伪码示例如下:
voidBusinessSession::send(constchar* pData, intdataLength)
{
boolsent = TcpSession::send(pData, dataLength);
//发送完数据更新下发包时间
updateHeartbeatTime();
}
voidBusinessSession::handlePackge(char* pMsg, intmsgLength, bool& closeSession, std::vector<std::string>& vectorResponse)
{
//对数据合法性进行校验
if(pMsg == NULL || pMsg[0] == 0 || msgLength <= 0 || msgLength > MAX_DATA_LENGTH)
{
//非法刺探请求,不做任何应答,直接关闭连接
closeSession = true;
return;
}
//更新下收包时间
updateHeartbeatTime();
//省略包处理代码...
}
voidBusinessSession::updateHeartbeatTime()
{
std::lock_guard<std::mutex> scoped_guard(m_mutexForlastPackageTime);
m_lastPackageTime = (int64_t)time(nullptr);
}
boolBusinessSession::doHeartbeatCheck()
{
constConfig& cfg = Singleton<Config>::Instance();
int64_t now = (int64_t)time(nullptr);
std::lock_guard<std::mutex> lock_guard(m_mutexForlastPackageTime);
if(now - m_lastPackageTime >= cfg.m_nMaxClientDataInterval)
{
//心跳包检测,超时,关闭连接
LOGE("heartbeat expired, close session");
shutdown();
returntrue;
}
return false;
}
void TcpServer::checkSessionHeartbeat()
{
int64_t now = (int64_t)time(nullptr);
if(now - m_nLastCheckHeartbeatTime >= m_nHeartbeatCheckInterval)
{
m_spSessionManager->checkSessionHeartbeat();
m_nLastCheckHeartbeatTime = (int64_t)time(nullptr);
}
}
voidSessionManager::checkSessionHeartbeat()
{
std::lock_guard<std::mutex> scoped_lock(m_mutexForSession);
for(constauto& iter : m_mapSessions)
{
//这里调用 BusinessSession::doHeartbeatCheck()
iter.second->doHeartbeatCheck();
}
}
需要注意的是:一般是客户端主动给服务器端发送心跳包,服务器端做心跳检测决定是否断开连接,而不是反过来。从客户端的角度来说,客户端为了让自己得到服务器端的正常服务有必要主动和服务器保持连接状态正常,而服务器端不会局限于某个特定的客户端,如果客户端不能主动和其保持连接,那么就会主动回收与该客户端的连接。当然,服务器端在收到客户端的心跳包时应该给客户端一个心跳应答。
6、带业务数据的心跳包
上面介绍的心跳包是从纯技术的角度来说的,在实际应用中,有时候我们需要定时或者不定时从服务器端更新一些数据,我们可以把这类数据放在心跳包中,定时或者不定时更新。
这类带业务数据的心跳包,就不再是纯粹技术上的作用了(这里说的技术的作用指的上文中介绍的心跳包起保活和检测死链作用)。
这类心跳包实现也很容易,即在心跳包数据结构里面加上需要的业务字段信息,然后在定时器中定时发送,客户端发给服务器,服务器在应答心跳包中填上约定的业务数据信息即可。
7、心跳包与流量
通常情况下,多数应用场景下,与服务器端保持连接的多个客户端中,同一时间段活跃用户(这里指的是与服务器有频繁数据来往的客户端)一般不会太多。当连接数较多时,进出服务器程序的数据包通常都是心跳包(为了保活)。所以为了减轻网络代码压力,节省流量,尤其是针对一些 3/4 G 手机应用,我们在设计心跳包数据格式时应该尽量减小心跳包的数据大小。
8、心跳包与调试
如前文所述,对于心跳包,服务器端的逻辑一般是在一定时间间隔内没有收到客户端心跳包时会主动断开连接。在我们开发调试程序过程中,我们可能需要将程序通过断点中断下来,这个过程可能是几秒到几十秒不等。等程序恢复执行时,连接可能因为心跳检测逻辑已经被断开。
调试过程中,我们更多的关注的是业务数据处理的逻辑是否正确,不想被一堆无意义的心跳包数据干扰实线。
鉴于以上两点原因,我们一般在调试模式下关闭或者禁用心跳包检测机制。
代码示例大致如下:
ChatSession::ChatSession(conststd::shared_ptr<TcpConnection>& conn, intsessionid) :
TcpSession(conn),
m_id(sessionid),
m_seq(0),
m_isLogin(false)
{
m_userinfo.userid = 0;
m_lastPackageTime = time(NULL);
//这里设置了非调试模式下才开启心跳包检测功能
#ifndef _DEBUG
EnableHearbeatCheck();
#endif
}
当然,你也可以将开启心跳检测的开关做成配置信息放入程序配置文件中。
9、心跳包与日志
实际生产环境,我们一般会将程序收到的和发出去的数据包写入日志中,但是无业务信息的心跳包信息是个例外,一般会刻意不写入日志,这是因为心跳包数据一般比较多,如果写入日志会导致日志文件变得很大,且充斥大量无意义的心跳包日志,所以一般在写日志时会屏蔽心跳包信息写入。
我这里的建议是:可以将心跳包信息是否写入日志做成一个配置开关,一般处于关闭状态,有需要时再开启。
例如,对于一个 WebSocket 服务,ping 和 pong 是心跳包数据,下面示例代码按需输出心跳日志信息:
void BusinessSession::send(std::string _view strResponse)
{
boolsuccess = WebSocketSession::send(strResponse);
if(success)
{
boolenablePingPongLog = Singleton<Config>::Instance().m_bPingPongLogEnabled;
//其他消息正常打印,心跳消息按需打印
if(strResponse != "pong"|| enablePingPongLog)
{
LOGI("msg sent to client [%s], sessionId: %s, session: 0x%0x, clientId: %s, accountId: %s, frontId: %s, msg: %s",
getClientInfo(), m_strSessionId.c_str(), (int64_t)this, m_strClientID.c_str(), m_strAccountID.c_str(), BusinessSession::m_strFrontId.c_str(), strResponse.data());
}
}
}
附录:更多相关技术文章
[1] 有关IM/推送的心跳保活处理:
《应用保活终极总结(一):Android6.0以下的双进程守护保活实践》
《应用保活终极总结(二):Android6.0及以上的保活实践(进程防杀篇)》
《应用保活终极总结(三):Android6.0及以上的保活实践(被杀复活篇)》
《Android端消息推送总结:实现原理、心跳保活、遇到的问题等》
《微信团队原创分享:Android版微信后台保活实战分享(进程保活篇)》
《微信团队原创分享:Android版微信后台保活实战分享(网络保活篇)》
《移动端IM实践:WhatsApp、Line、微信的心跳策略分析》
《Android P正式版即将到来:后台应用保活、消息推送的真正噩梦》
《全面盘点当前Android后台保活方案的真实运行效果(截止2019年前)》
《一文读懂即时通讯应用中的网络心跳包机制:作用、原理、实现思路等》
>> 更多同类文章 ……
[2] 网络编程基础资料:
《技术往事:改变世界的TCP/IP协议(珍贵多图、手机慎点)》
《通俗易懂-深入理解TCP协议(下):RTT、滑动窗口、拥塞处理》
《理论联系实际:Wireshark抓包分析TCP 3次握手、4次挥手过程》
《P2P技术详解(一):NAT详解——详细原理、P2P简介》
《P2P技术详解(二):P2P中的NAT穿越(打洞)方案详解》
《P2P技术详解(三):P2P技术之STUN、TURN、ICE详解》
《高性能网络编程(一):单台服务器并发TCP连接数到底可以有多少》
《高性能网络编程(二):上一个10年,著名的C10K并发连接问题》
《高性能网络编程(三):下一个10年,是时候考虑C10M并发问题了》
《高性能网络编程(四):从C10K到C10M高性能网络应用的理论探索》
《高性能网络编程(五):一文读懂高性能网络编程中的I/O模型》
《高性能网络编程(六):一文读懂高性能网络编程中的线程模型》
《不为人知的网络编程(一):浅析TCP协议中的疑难杂症(上篇)》
《不为人知的网络编程(二):浅析TCP协议中的疑难杂症(下篇)》
《不为人知的网络编程(三):关闭TCP连接时为什么会TIME_WAIT、CLOSE_WAIT》
《不为人知的网络编程(七):如何让不可靠的UDP变的可靠?》
《网络编程懒人入门(五):快速理解为什么说UDP有时比TCP更有优势》
《网络编程懒人入门(六):史上最通俗的集线器、交换机、路由器功能原理入门》
《网络编程懒人入门(八):手把手教你写基于TCP的Socket长连接》
《网络编程懒人入门(九):通俗讲解,有了IP地址,为何还要用MAC地址?》
《技术扫盲:新一代基于UDP的低延时网络传输层协议——QUIC详解》
《现代移动端网络短连接的优化手段总结:请求速度、弱网适应、安全保障》
《移动端IM开发者必读(一):通俗易懂,理解移动网络的“弱”和“慢”》
《移动端IM开发者必读(二):史上最全移动弱网络优化方法总结》
《从HTTP/0.9到HTTP/2:一文读懂HTTP协议的历史演变和设计思路》
《脑残式网络编程入门(一):跟着动画来学TCP三次握手和四次挥手》
《脑残式网络编程入门(二):我们在读写Socket时,究竟在读写什么?》
《脑残式网络编程入门(三):HTTP协议必知必会的一些知识》
《脑残式网络编程入门(四):快速理解HTTP/2的服务器推送(Server Push)》
《脑残式网络编程入门(五):每天都在用的Ping命令,它到底是什么?》
《脑残式网络编程入门(六):什么是公网IP和内网IP?NAT转换又是什么鬼?》
《以网游服务端的网络接入层设计为例,理解实时通信的技术挑战》
《全面了解移动端DNS域名劫持等杂症:技术原理、问题根源、解决方案等》
《美图App的移动端DNS优化实践:HTTPS请求耗时减小近半》
《Android程序员必知必会的网络通信传输层协议——UDP和TCP》
《IM开发者的零基础通信技术入门(一):通信交换技术的百年发展史(上)》
《IM开发者的零基础通信技术入门(二):通信交换技术的百年发展史(下)》
《IM开发者的零基础通信技术入门(三):国人通信方式的百年变迁》
《IM开发者的零基础通信技术入门(四):手机的演进,史上最全移动终端发展史》
《IM开发者的零基础通信技术入门(五):1G到5G,30年移动通信技术演进史》
《IM开发者的零基础通信技术入门(六):移动终端的接头人——“基站”技术》
《IM开发者的零基础通信技术入门(七):移动终端的千里马——“电磁波”》
《IM开发者的零基础通信技术入门(八):零基础,史上最强“天线”原理扫盲》
《IM开发者的零基础通信技术入门(九):无线通信网络的中枢——“核心网”》
《IM开发者的零基础通信技术入门(十):零基础,史上最强5G技术扫盲》
《IM开发者的零基础通信技术入门(十一):为什么WiFi信号差?一文即懂!》
《IM开发者的零基础通信技术入门(十二):上网卡顿?网络掉线?一文即懂!》
《IM开发者的零基础通信技术入门(十三):为什么手机信号差?一文即懂!》
《IM开发者的零基础通信技术入门(十四):高铁上无线上网有多难?一文即懂!》
《IM开发者的零基础通信技术入门(十五):理解定位技术,一篇就够》
《百度APP移动端网络深度优化实践分享(一):DNS优化篇》
《百度APP移动端网络深度优化实践分享(二):网络连接优化篇》
《百度APP移动端网络深度优化实践分享(三):移动端弱网优化篇》
《可能会搞砸你的面试:你知道一个TCP连接上能发起多少个HTTP请求吗?》
>> 更多同类文章 ……
(本文同步发布于:http://www.52im.net/thread-269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