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为家》告诉你,为何父母皆祸害
扎因控诉父母
2019年,黎巴嫩电影《何以为家》再次揭开人类的遮羞布。电影主人公是生活在黎巴嫩的男孩扎因。扎因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大家庭,父母是叙利亚逃到黎巴嫩的难民,扎因出生后接连生了六个女儿,一家九口挤在贫民区的出租屋。扎因的父母没有固定工作,房租主要靠扎因在房东的杂货店打工来抵消。除了支付房租,一家人的主要收入几乎全靠扎因在工作。
扎因和妹妹街头卖果汁
扎因每天的生活很辛苦。白天在房东店里打工,晚上去路边卖果汁,隔山差五还要拿着药方四处诓骗成瘾药物。12岁的他体型只长到年龄的一半,却承担起九口之家的所有重担。
扎因教妹妹应对生理期
生活的艰辛使得扎因小小年纪看透成人的世界。他知道房东每次给妹妹送零食是别有所图,知道妹妹生理期到来会被父母立刻嫁出去,即使他的妹妹才11岁。扎因一直隐忍着,甚至做好带妹妹离家出走的准备,直到父母猝不及防的强行把妹妹嫁给房东,他愤怒了,带着自己简陋的行囊逃离这个无情的魔窟。
扎因打算带妹妹离家出走
离开家后扎因遇到拉希尔母子,两个没有居留证的非法移民,比扎因一家还要艰难的生活在社会底层。拉希尔收留了扎因,白天扎因在家带孩子,拉希尔出去打零工。
非法移民的困境
因为证件到期,拉希尔没钱换证被警察抓走。扎因带着没有血缘的弟弟在陌生的地方艰难度日,最后实在没办法把孩子交给做假证的男人换了400美元,打算回家取证件出国,彻底离开这个家以及破败的国家。
然而回到家后扎因才知道,他们一家人和拉希尔母子一样根本没有合法的证件,因为没有证件医院拒收流产的妹妹,扎因的妹妹死在医院门口。扎因一怒之下持刀捅伤了娶走妹妹的房东,因此入狱。在未成年监狱里扎因收社会节目启发决定起诉自己的亲生父母。
父亲为自己辩解
法庭上扎因的父母觉得自己很委屈,甚至很愤怒。他们认为扎因伤人令自己蒙羞,父母一辈子过的苦,嫁女儿是为她好,旁人无权指责。父母也流泪也伤心,但更多是为自己抱不平,甚至抱怨整个社会,认为如果有选择他们可以比任何人都过得好。
母亲指责社会不公
影片里扎因的父母把所有的错都归给跌宕的社会和不公的世道,丝毫看不到身为父母的自责和愧疚。诚然我们不能否认,客观因素的确加重了父母的生活负担,但是作为成年人起码可以选择不要成为孩子的祸害。这也是本片扎因状告父母的原因,既然没有养的能力,父母为何仍要生育子女。
母亲告知扎因自己怀孕了
在传统价值观里,有血缘关系决定谁是你的亲人,不关你们相处的如何,你们之间都有难以割舍的亲情。影片的两个家庭则展现出几种迥然不同的亲情。
扎因的父母健在,家中孩子众多,一家人每天生活在一起,亲子关系却剑拔弩张。扎因想去上学,父亲担心断了经济收入不允许,母亲支持他去,理由是扎因可以把校方给的补助带回家补贴家用。
以孩养孩是父母的无能
扎因的亲生父母不在乎他的教育,不在乎他离家出走,也不在乎未成年的女儿能否生育。他们的生活家徒四壁,失去一个女儿后马上又怀了一个,还说是上帝的旨意。孩子在扎因父母眼里沦为一个个向社会博取同情和施舍的工具,他们不停的生产孩子,靠吸孩子们的血来苟活。
反观拉希尔母子。同样是艰难度日,拉希尔从未放弃过工作,为了能和孩子在一起,她卖掉长发,榨干自己每一滴血汗也要换一张昂贵的证件。贫穷从未影响拉希尔对孩子的爱,而扎因的父母则把不爱都推卸给贫穷。
除了亲子之情,子女之间的亲情在本片也有着重刻画。扎因发现妹妹生理期到了,给妹妹洗内裤,把自己的背心脱下来当护垫,去房东店里偷卫生巾。原本是母亲该教的事,只有仅年长一岁的哥哥来为妹妹着想。这种兄妹情在亲情寡淡的家庭中显得弥足珍贵。
扎因与妹妹相依为命
血缘关系之外,影片里扎因与拉希尔母子产生了难以割舍的亲情。三人由一面之缘到相依为命,相处时日不多却彼此信任,磨难使他们成为亲人。
扎因对父母的警告
影片的末尾,拉希尔母子团聚,扎因对父母的起诉不了了之,法律无法满足一个12岁孩子禁止父母生育的要求。扎因对怀孕的母亲说,你怀的孩子会像我一样。听上去像是一句对父母的诅咒,实际上也是一句道破命运的真理。
懂得爱的人即使萍水相逢也能彼此依靠,不懂爱的人反而只会用血缘当作束缚孩子的镣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