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编修指南@答问

柳艳:思乡似江水长

2018-08-13  本文已影响0人  柳育龙

无论时光和年轮怎样改变,滚滚长江的浪花,波涛江水的亲切,让我感怀眷恋。我的故乡,湖北省秭归县青滩镇(现在的屈原镇)链子崖下一一天赐河。

儿时的古镇老街天赐河,和它的名字一样,真是天赐的河。坐落在链子崖下,长江岸边西陵峡段。虽然只有几百户人家,家家户户非常亲热,不管哪家有什么事情,大家都互相帮忙。那时,吃水靠背、烧柴要到山坡去砍、烧煤也是船运来了要到码头去背,尽管那时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但是人人都觉得充实快乐!时常坐在家门口旁边菜园的枇杷树下看船,客船、货船、过河到北岸的木船,听轮船的汽鸣声,也是心情最愉悦的时刻。那时长江是经济发展的黄金水道,写尽了它的繁华。看露天电影、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杀年猪、春节吃亲情宴,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是多么的真实,多么的亲近。特别是每到秋天,满山遍野的桔子、柑子挂满枝头,红遍山坡、田间、地头。这时也是最忙的季节,采摘、包装、运输,从早忙到晚,有时晚上还要打夜工,加班到深夜包装,第二天要运到船上销往外地。这是个丰收的季节,每个人的脸上和心里都充满着喜悦和笑。我爷爷奶奶在这片故土养育了四个儿子,取名:荣、华、富、贵,有三个都参加了人民解放军,三叔和我爸参加了后期的抗美援朝,幺叔是8023部队退役,二叔在宜昌403国营工厂工作。爷爷六十岁就去世了,当时没有医疗条件,后来才知道,就是胆结石,我爷爷就这么生硬痛过去的。奶奶性格开朗,粗茶淡饭,勤劳一生,会唱很多山歌调,九五年去世,享年九十五岁。每年的清明节,我们一大家子都要去爷爷奶奶的墓地祭拜,保佑儿孙健康平安、荣华富贵。

我在家是老三,两哥一弟,他们都很疼我,重活、苦活都是他们干,在家只是做点小事家务活,一直到现在他们一样的疼我、爱护我。小时候最盼望、最期待的就是快过年时,爸爸单位休假要回家了,会给我们带回好多年货:牛肉、羊肉、花生、瓜子、黑桃……这些都是我们那个地方最缺的,唯一不缺的就是柑子橘子。现在回想起来,童年是多么短暂、苦,却是快乐着。可是,我的故土一一天赐河,随着三峡大坝的蓄水,己荡然无存,沉入江底,如今是一片风平浪静的高峡平湖。

天赐河老街,有好多姓柳的亲人,小时候经常听奶奶说,明末清初,张献忠屠蜀杀了好多人,当时川人血流漂杵、尸骨蔽野、人口锐减。我们这支柳姓是从山西河东祠到江西万年县,填补四川,到了湖北秭归,就在南北两岸扎下了根,繁衍生息,迄今四百余年。1985年7月23日,北岸大滑坡。1994年,三峡大坝移民。南北两岸的居民含着泪依依不舍地离开了祖祖辈辈生养生息的家园。故乡的父老乡亲为国家的建设,三峡大坝的建成,作出了巨大的牺牲。故乡家人的爱国情怀,让我由衷的钦佩。

2015年,我进了柳氏宗亲微信群这个大家庭,柳氏家族的血脉血缘让我倍感亲切,都是柳下惠子孙,学习弘扬继承家训、家规。经过多方打听,我二哥柳祖信在一族哥柳祖军那里找到了秭归这支柳氏宗亲(南岸)的老家谱。当我第一次看到老家谱的时候,尽管有好多看不懂,但是家谱的破损、年代的久远,使我激动万分、感慨万千。这卷老家谱印证了秭归这支柳氏家族岁月的沧桑、历史的变迁。

这卷老家谱长25厘米,宽27厘米,共计78页,有原序,重修世谱序,字辈排序,一脉傅流总图,分为十六派,四十八字辈。这老家谱是祖辈留给我们子孙后代的珍贵资料和精神财富,是祖先在天之灵祖辈力量无限魅力呈现,是秭归这支柳氏历史的传承。

每次回到故乡,有时也能见到从孩提玩耍到入学读书的小伙伴,但是,有很多小伙伴和北岸的柳氏宗亲,因滑坡和三峡大坝的移民无音信。在微信群里听柳承全说福建有两个兄弟柳氏宗亲是从秭归移民过去的,字辈和我一样,“祖"字辈,如果能到福建,一定去看看这两兄弟、两家亲人。

一方水土一方人,1981年我参加工作到恩施,至今35年。儿时古老的小镇、热闹的小街、繁华的长江码头,虽然不复存在,依然在我脑海,如今的高峡平湖,雄伟、壮丽、辽阔的三峡大坝时刻吸引着我,根系秭归,心路回归,重建的秭归新城是我最亲近的故乡,中国脐橙之乡!

故乡情结,是我情感世界最丰富、最珍贵的部分。

故乡情结,让我仰望,追随。

故乡情结,思乡似江水长。

故乡情结,我的屈原故里!

2016年12月13日

作者简介:柳艳,生于1962年11月,湖北省恩施市人,就职于林业局,已退休。

原载:柳育龙《家谱与寻根》。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