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课第二讲
“传家宝”——代际传承
勒温公式:B=f(P,E)。行为是个体及其情境的函数,即个体行为是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个人的行为表现没有正常异常之分,看一个人的行为是否“正常”,得看他个什么样的人以及所处的环境。如杀人是不正常的,但是战士在战场上杀人就是正常的。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主要环境,孩子会在不知不觉中模仿习得了父母的言行举止,最终长成为了带有父母特征的独特个体。
自己有哪些父母的“传家宝”呢?
父亲不善于言语,能写写画画,工作需要,摄影、冲洗照片技术不差于照相馆,也因此给我们姊妹定格了不少童年瞬间记忆。父亲写一手好的毛笔字,每年春节一大家子的春联都是父亲挥笔而就,甚至在父亲退休后近邻远亲也都来讨要父亲的亲笔对联。
不善言语表达随了父亲,是自己颇为自卑及想改变的问题。认为父亲的不善表达,与母亲之间缺少沟通,给了母亲在婆家不被关注和没有安全的感觉,是造成父母不和、家庭氛围沉默紧张的主要原因,让我们感觉不到家的温度。
在人际交往中,自己不善言谈,缺乏赞美感激等语言表达,感觉自己像傻子。前几天,老公早上弯腰时突感腰背部有撕脱的感觉,说“腰”又出问题了。以前有过脊髓膨出,也经常性腰疼,有个护腰带找不到了。上班后请了会假,把腰带买回来并告诉他买了腰带。他在新区上班,离家远不回来吃午饭。下午回家后他和闺女抱怨说,你妈也不知道问问怎么吃的中午饭,一点也不知道关心关心。自己接着说,腰带都给你买回来了,这还不是关心?虽然是开玩笑,知道他希望被关注。其实自己还真的想过问问他什么情况了,也想到问也没用,不在一起帮不了什么,这都是瞬间的思维。日常生活中也多数是这种状况,事干了就好,说的少。
见过父亲笔迹的人,看到自己写的字会说自己写字随父亲,字形结构某些地方无意间在模仿着父亲的笔迹,上初中时跟着语文老师练过字,现在已完全没有了练过的踪影。其他的好像没有特别的承传下来。
相较于父亲,母亲留给自己的东西要多。母亲脾气急,有情绪时会摔盆砸碗,这点自己像极了母亲,自己生气时也会摔盆砸碗,并持续几天不说话。母亲心灵手巧,针线活做的很精致,缝制的衣服大小肥瘦很贴身舒坦,针角细密。上卫校时离家远交通也不便利,棉被基本在学校和同学搭伴缝制,棉袄缝过一次,因为“褃”杀的有皱褶,娘看不中不再让自己缝。有次我们班体育委员的衣服扣眼脱线了不会缝,我说我会,她不相信,在我一针一针把扣眼锁上时,体育委员说你怎么还会这个?自己说这很简单啊。当时还想这么简单她怎么不会?没好意思说出口。感觉针线活自己做的还可以,虽然现在用不太上,偶尔会缝缝连连。娘和的面团光滑柔软,擀的饺子皮也溜滑精光,没有斑片状面粉存留在上面,面盆内也干净如镜。记得远房二奶奶家擀的饺子皮就有一块一块的白斑像开了花,面盆内会有厚厚的一层面粘在盆壁上。自己擀的饺子皮多数和娘做的差不多,盆内也不会有残余面。娘包饺子调料除葱花姜酱油味精外,只放少许花椒粉,自己调饺子馅也是放这些,这样调出的饺子馅清香。
自己的“传家宝”,“坏”的地方不比父母差,好的地方没有父母做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