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A学习力助我破除两道思维枷锁!
这是一篇迟交的作业,一篇极度以自我为中心的剖析自我的随笔。
如有共鸣,纯属巧合。
1.两种人
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叫什么都相信,一种叫什么都不相信。
后者视前者为愚昧、盲从、乌合之众。
前者视后者为装X,麻木,自以为是。
选自《霸王别姬》我是后者,自认为理性、客观、不从众。
2.两大枷锁
囊包肉VS披萨恍惚间我突然发现其实我的思想一直受制于两大枷锁:不就是.....和要是.....就好了。
比如我会说:
披萨不就是个大饼铺点肉,
寿司不就是放块鱼在米饭上,
RIA不就是“读片段、写感想、举例子、去行动”,
刻意练习不就是不断练习+反馈.......
亦或者,
要是我在2016年买了比特币就好了,
要是我大学的时候就每天认真看书,写文章就好了,
要是每年能读100本书就好了,
要是我有100万就好了。
其中“不就是..”其实体现的是一种聚合思维(Convergent thinking),喜欢找出那些熟悉的、与已知事物相似的特点,把它跟已知事物归类到一起,用熟悉的方式去解释它。
聚合性思维的人,注重顺应环境,维持系统整体的稳定性与和谐性。
运用聚合性思维调动的认知资源少,导致思考问题不能深入,流于表面。
这种聚合性思维指向的对象是他人,指向的时间点在未来。
而“要是.....就好了”体现的是一种反事实思维,在心理上对于过去已经发生的事件进行否定,或者对未来没有发生的事情,为其构建一种可能性假设的思维活动。
在脑海中建构完哪些反事实的假设后,很多时候我都会产生焦虑、遗憾、挫败和宽慰的感受。
这种反事实思维指向的对象是自己,指向的时间点是过去和未来。
3.八大问
3.1 前、因、后、果破除聚合性思维。
例:刻意练习不就是不断练习+反馈
前车可鉴:这个概念为什么会引起我的主意?
认为刻意练习这个概念很时髦,是一个很好的工具。
相因相生:对于这个概念,我有哪些假设?如何验证这些假设的准确性?
假设:刻意练习这个方法很简单,不需要看那厚厚一本《刻意练习》也能掌握。
如何验证:这个观念仅来源于一些零散的评论性文章和介绍性文章,未深入思考及实践,因此没有太高的准确性。
以观后效:如果继续秉持这个观念会怎么样?
继续停留在浅层思考及对“刻意练习”这个概念的似是而非的层次,更勿论将其作为一种工具很好的运用了。
自食其果:如果改变这个观念会产生什么后果?
首先让自己意识到“刻意练习”绝非仅仅是一个概念/知识点,进而开启进一步的深入学习,开启掌握“刻意练习”这个工具的第一步。
3.2 前、因、后、果、适、用、边、界破除反事实思维。
例:要是我大学的时候就每天认真看书就好了
前车可鉴:这个概念为什么会引起我的主意?
1、大学时没有读很多书(事实上)
2、认为阅读是一件对自己有利的事情
3、认为如果大学读了很多书,现在的处境会更好(例如成为知识IP)
相因相生:对于这个概念,我有哪些假设?如何验证这些假设的准确性?
假设:
1、认为阅读是一件对自己有利的事情
2、认为如果大学读了很多书,现在的处境会得到改善
如何验证:
以上观点来源于各种零散的文章及他人的成功故事,其对于自身的功用及效果无法得到确切检验
适得其反:有没有相反的观点/例子?
1、读了很多书不懂内化,只能吹嘘每年读了100本书却连简单的介绍都说不出来
2、读了很多书,也能就书本内容侃侃而谈,但依然无法成为知名知识IP
使用条件:要做到这件事,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在大学时期就充分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
懂得如何将书本的知内化,
(掌握刻意练习的能力)能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充分磨练一项有价值的技能达到市场标准,
很好的运气.........
旁敲边鼓:从前有没有类似的观点?
要是高考的时候好好努力,说不定就能考上名牌大学。
楚河汉界:以上相似观点和“要是我大学的时候就每天认真看书就好了”观点区别和交界在哪里?
交界是:两者都属于反事实思维。
区别是:相较于第一个观点,第二个观点我有更深切和真实的体验,所以在脑海中出现的频率不高,由此带来的焦虑也较少。
以观后效:如果继续秉持这个观念会怎么样?
也还好,就是想起的时候会间歇性地焦虑一下。
自食其果:如果改变这个观念会产生什么后果?
如果正视其为一个反事实的假设,了解到这事儿不是拍拍脑门就能干成的这么简单,可以有效减少焦虑,或许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做好当下。
4. 最后一句
至此通过“八大问”的工具我消解了“聚合性思维”&“反事实思维”对我幼小的心灵造成的焦虑感,之后也希望探索RIA学习力在更广阔领域更好的运用。
参考资料:
1、小麦心理 :如果当时不改答案就好了,事后诸葛亮是一种什么思维?| 社会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