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室不暖茶不滚 莫要读萧红
如果一段文字是好的,读起来总觉得流畅自然,耐咀嚼且易被感染。萧红的文章无疑是好的,因为它们把我冰透了。
打开萧红的书的日子不对,正值北京一波冷过一波的季节,暖气片也冰冷冷没有一丝热气,而我读到了以下同样冰凉的文字。
“铁床露着骨,玻璃窗渐渐结上冰来。下午了,阳光失去了暖力,风渐渐卷着沙泥来吹打窗子......用冷水擦着地板,擦着窗台......”
“脱掉袜子,腿在被子里面团卷着。想要把自己的脚放在自己肚子上面暖一暖,但是不可能。”
纯白描无修饰的文字,像录像机一样把读者的眼睛置于萧红所处的冰冷的房间里,跟着她的眼睛一起去观察,伴着她的触觉一道去感受。如果萧红会摄像,她一定是极好的影像大师,懂得如何用文字素描生活就一定会懂如何用影像呈现世界,艺术都是相同的。
写透人世疾苦的萧红出生在一个不折不扣的望族家庭。父亲张廷举毕业于黑龙江省优级师范学堂,先后出任过小学校长、出版社社长、义务教育委员会委员长,县教育局局长等官职,母亲则来自于一个飘满书香的大地主家庭,外祖父姜文选是呼兰、巴彦一带有名的饱学之士。
这样一个富足的家庭却是萧红短暂一生苦难的根源。萧红父亲张廷举在外人眼中是开明之士,他自己也说过:“张家不管小子姑娘,一样同等对待。谁能出人才,我们就供他读书,女孩子有本事更要抬举,在我们张家不讲男尊女卑。”
话听起来的确开明之极,落到实处就不是那么回事儿了。高小毕业后,萧红希望去哈尔滨上中学,遭到父亲和继母的反对,此时的张廷举显然忘记了“女孩子有本事更有抬举”这句话。萧红先是和家庭冷战,后来以“去天主教堂当修女”来威胁父亲,最后在祖父的干预下,萧红争取来三年初中生涯。
天生一副自由骨,奈何玲珑剔透人,这便是萧红。要想她感受不到痛苦,除非上天许她一世宠爱和火热。否则,最好她一世蒙昧不化,稀里糊涂做个富二代和富二代的太太就好。偏生她接受了九年文化教育,还赶上了思想解放浪潮,眼界一旦开拓再想关上可就难了。
眼界已开的萧红自然不满足区区初中教育,她希望毕业后可以去北平继续读高中,那里是新文化运动的策源地。然而家里却已经给她找好了一门门当户对的亲事,男方是望族子弟汪恩甲,等她毕业就完婚。起初萧红对这门亲事也没什么意见,与汪家时有来往,还给小男友汪恩甲织过毛衣。可经过一段时间交往,她发现汪恩甲是一个无趣之人,还吸鸦片,一派纨绔子弟气息,心里便萌生了不满;与此同时,思想新潮的大学生表哥陆哲舜对萧红产生了爱慕,一个劲儿鼓动萧红一道去北平,在内心的渴求与外界的怂恿下,萧红决心求学抗婚。
从此,苦难便拉开了序幕,因为陆哲禹在老家是有妻室的。
有婚约的萧红和有妻室的表哥一同背着家里奔赴北平,这种事情即便放在今天也不是一般女孩子能做出来的,但是萧红做了,这是她在名声上的不考虑不在乎。
除了私奔前骗走家里的那笔钱和陆哲禹家里寄来的生活费,两个人没有任何其他经济收入,然而萧红还是心大的离家了,两人还在北平雇了有一个老妈子照顾生活,完全不考虑有“断了粮草”的可能性,这是她经济上的无知。
极不考虑社会风评又不懂经济俭省,我只有感叹当时的萧红不是过于大胆,就是过于单纯,或者说,她就是既大胆又单纯的结合体。“大胆”是褒义词,“单纯”是褒义词,可两者相加,说不好听点儿就是“虎”。
其实虎了吧唧的萧红私奔时只有20岁,正是只有热血没有头脑的年纪,是很多美少女们高喊“我还是个宝宝”的年纪。我们可以谅解20岁萧红的一腔热忱,可生活不会因为谁还年轻不懂事就格外宽恕谁。北平米贵,居大不易。当生活费被断,陆哲禹的渣男属性就暴露出来........
(未完待续)
没有头脑的冲动
有句话说的很对,脾气不要大过本事,欲望不要大过能力。本身有婚约,
私奔的萧红只有20岁,正是只有热血没有头脑,更没有任何经济基础的要命年纪。跟一个
在那个时代,和一个男人离家出走意味着什么?不仅是个人风评的败坏,更是家族的蒙羞,
在萧红眼里,家中除了外祖父是爱她的,父亲和母亲对其均是冷淡甚至冰冷的。
冰冷的身世
错付的感情与错对的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