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的变态服务是怎样炼成的?
你好,我是Wilson。一个正在以书写的方式磨砺自己的人,这是我在网络上的第104篇复盘随笔。

有这么一家公司,客人想把没吃完的半盘西瓜打包,员工就主动给他包了一整个西瓜;客人觉得吃肉有点腻,还没张口呢,员工就端上了一盘蔬菜,而且还是免费的。这家公司的门店一年四季都在排队,已经火到了人类无法阻止的地步,它就是:海底捞。
我相信你和我一样都会感到好奇,为什么这家公司会这么火?带着这个问题,我拜读了黄铁鹰老师的《海底捞你学不会》。

书中举了大量的事例,我也被其中的一些故事所感染,一不留神,落了三次泪。员工豁出命的为公司着想,公司又像对待家人一般对待员工,这样的氛围确实让人难以置信。但就在这个时候,我想起了“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说过的一句话:管理的本质,就是激发善意。
你知道吗?海底捞的服务之所以如此出众,并不是公司规定出来的,而是每一个员工自发创造出来的。而这些员工之所以想尽办法的打动顾客,就是因为公司也是这样想尽办法的打动员工。
今天我按照马斯洛五层需求理论的框架,跟你谈谈海底捞激发员工善意的原因。

一、生理需求
海底捞在2004年开始在北京开连锁,生意异常火爆,老板张勇不忍心让从农村来的服务员在人生地不熟、交通不便的北京住的离餐厅太远,又不忍心像很多餐馆老板那样让他们住城里人不住的地下室。就给海底捞的员工租餐厅边上的正规小区,甚至租金还会略高其他小区(商业区周边的住宅普遍会略贵一些)。这甚至还遭到了当地小区住户的投诉,认为这些农村人不配住在这样“高素质”的小区里,但张勇仍然义无反顾。
我相信当时那批员工,心里肯定是既纠结又欣慰的,纠结是因为他们再一次的被城里人瞧不起,欣慰是还好自己的老板把自己当人看了。这不仅仅满足了日常的生活需求(毕竟离门店近了,每天可以多睡一会儿,而且还不需要挤地铁),但更重要的是获得了一份做人的尊严,既然公司愿意把我当人看了,那我就愿意为公司做牛做马。
二、安全需求
海底捞发展的速度很快,不仅不需要贷款,而且还拒绝了所有想要投资它的机构。
张勇说:“做火锅的确很辛苦,但火锅做好了很赚钱。海底捞的店平均一年半收回,投资一家店收回一半,投资时我们就开始筹办第2家店”。所以海底捞的发展根本不缺资金,缺的是人。
所以对海底捞的员工来说,只要自己不违反公司的规定,踏实肯干。就能够一直留在海底捞,获得高于同行的薪酬。哪怕因为自身的原因要离开公司,公司还会给自己一笔不菲的报酬,作为多年辛勤劳动的付出。这就让所有人获得了一份安全感,能够毫无顾忌的踏实工作了。
三、社交需求
在海底捞,有两句众所周知的张勇语录。一句是“客人是一桌一桌抓的”,另一句是“员工是一个一个吸引的”。
海底捞郑州片区总经理冯伯英刚加入海底捞时,也是一个从农村来的女孩。
她说:“由于我父亲过世早,家里非常贫穷。我来海底捞的时候,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农村黄毛丫头,我连黄喉和毛肚都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以为是地里长出来的。”
“老板没有把我们当打工的,我们都是从农村来的,见识少。我刚来时张大哥和施哥(海底捞的另一个股东)经常带我们去公园里玩耍,照相,划船;过年带大家一起去歌厅唱歌,吃年夜饭跟我们一起喝酒划拳,让我感觉不出自己是个打工仔。”
“平时街上有什么好吃的,张勇的太太(当时也在海底捞工作)和李海燕姐(施哥的太太,当时也在海底捞工作)买回来给大家分着吃。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当时海底捞楼下的东东包和油果子。”
“还有我生病时,住在我们县医院。那时刚好发大水,路全都冲烂了。我根本没想到张勇大哥亲自来看我,还给我留下钱,嘱咐我好好养病,多买一点有营养的东西吃。还有一次,我母亲过生日,李姐还亲自去我们家送了红包。
这一切的一切都在帮助员工融入这个陌生的环境,找到生活中的乐趣和工作中的价值。
四、尊重需求
海底捞有一条铁律,就是所有管理干部必须从服务员干起,哪怕你学历再高也一样。
这条铁律不仅仅是让所有人获得公平感,更重要的是让所有的管理者学会了换位思考,能够站在一线员工的角度考虑问题,也能够深切的体会到一线员工的不容易。这让每一位员工都能够获得一份体谅和尊重。
而且老板张勇有一个其他老板难以模仿的特质,就是极度信任下属,这种特质完完全全的烙印在了海底捞的基因里。
对员工信任的唯一标志是授权。很多公司用上百万的年薪挖来职业经理人当总经理,可是这个总经理连5万元的签单权都没有,这叫什么信任?相反,海底捞的普通服务员有给客人免单的权力,这才叫真信任。人有权,才有胆;有胆,才不怕犯错;不怕犯错,才能创新。
聪明的管理者能让员工的大脑为他工作,当一个员工不仅仅是上级命令的执行者时,他就是一个管理者了。海底捞对员工的授权,等于让人人成了管理者,海底捞其实是由一万个管理者组成的公司!
如果把员工的心留下,再把权力交给员工,员工的脑袋就开始创造了。这就是海底捞创造出那样多“变态”服务的根本原因。
张勇跟我说:“创新在海底捞不是刻意推行的,我们只是努力创造让员工愿意工作的环境,结果创新就不断涌出来了。没想到这就是创新。后来公司大了,当我们试图把创新用制度进行考核时,真正的创新反而少了。因为创新不是想创就能创出来的,考核创新本身就是假设员工没有创新的能力和欲望,这是不信任的表现。”
我来和你列举一下海底捞的各级工作人员,都有哪些变态的权利?
一线服务员。他们不仅有送菜的权利,还有免单的权利,而且这些权利还不需要上级审批,可以根据自己观察的情况进行判断和实行。
你可能会问:不就乱了套了吗?如果有个别服务员中饱私囊,胡乱行使权力,这家店不就垮了吗?
是的,确实存在个别违规行使权力的现象,但海底捞认为,这样的员工毕竟是少数,不能因为这些少数员工而选择不相信所有人,这会失去大部分员工的信任,并断送他们的创造力。
大区经理。不仅管理着这个区域的所有门店,而且店铺的选址、人事、采购、财务,全部由他负责。这些大区经理,看着级别很高,但实际上年龄也就30岁左右,这些看似重大的决定,总部居然直接交给大区经理自行决定了,这确实让人感到惊讶和赞叹。但换句话来说,如果你作为下属,收到上级如此的信任,你会愿意冒着失去一切的风险欺上瞒下吗?(纸是包不住火的,骗过一次,你将再也无法获得信任)
五、自我实现
海底捞员工的晋升途径是独特的,一共有三条:
一是管理晋升途径:新员工—合格员工—一级员工—优秀员工—领班—大堂经理—店经理—区域经理—大区总经理—海底捞副总经理。
二是技术晋升途径:新员工—合格员工—一级员工—先进员工—标兵员工—劳模员工—功勋员工。
三是后勤晋升途径:新员工—合格员工—一级员工—先进员工—文员、出纳、会计、采购、物流、技术部、开发部—业务经理。
学历在晋升阶梯上不是必要条件,工龄也不是必要条件。这种不拘一格选人才的晋升政策,给这些上不了大学、只能干最底层工作的农民工,打开了一扇窗户:“只要努力,我的人生就还有希望。”
海底捞现在的许多干部,都是从农村出来的,他们现在不仅买车买房,还把全家搬到了到大城市,自己做着专车接送上下班,自己的孩子也上着当地的贵族学校。这些鲜活真实的案例,不断的激励着海底捞的所有员工:只要我努力,无论我的出身再差,我都有希望改变自己的一生。
海底捞的变态服务,就是在这样难得的氛围中生长出来的,它的成功值得所有管理者深思。有时候,我们在责怪下属不尽力的同时,有没有想过我们是否营造好了令他们尽力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