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十分钟”的力量
1、
早上我伴着6点50分的闹铃起床,醒过来的时候有点艰难,但我还是在清醒了三分钟以后勤劳地爬下了床,因为我今天早上要洗头。
住宿舍都知道,水房的死水龙头数量有限,每到洗漱的高峰期就要排队,就跟排厕所一样:幸运的话几分钟就能排到,不幸的话赶上个磨蹭的,十分钟的睡眠时间就这么随风而逝了。
为此,我们需要练就一双洞察的眼睛:如果面前的同学旁边摆了个带有洗发水的塑料盆,趁早等别人;如果眼见一个姑娘往脸上涂洗面奶,那就可以试试看,一般人都是先刷牙后洗脸,这人八成冲完泡沫就走了。如果摊上个先洗脸后刷牙的,那就要骂娘了,扫一眼没什么更快的位子能等的,就只能再跟她磕几分钟了。
而我,这么个最没耐心等的人,一个爬楼梯的时候宁肯绕道也不要跟在别人后面走,为了不排队午饭时放弃吃饭的人,哪里忍的了观摩别人洗脸刷牙的几分钟?
想办法喽。
我发现一般人都会把闹铃定在7点钟,一方面出于对整数的强迫,另一方面是7点整刚好能够完成洗漱买早点爬楼梯之后赶在早点名之前进班级(对,你没看错,师范生是有早晚课的)。而水房高峰期刚好是在7点到7点半的时间,人流是一下子激增的,输入比输出大,最后造成排队和拥堵。而早上6点50分,正是赶上人少,又不是早得很夸张。
因为早起10分钟,我免去了水房排队的时间,又在室友去洗漱不在寝室的时候刚好回寝室涂脸,等室友们回来在地上一团乱的时候,我已经上床收拾床铺和书包了。明明只早起了10分钟,却往往比别人早出门20分钟,而且整个早上对我来说都是有效的,这所带来的好心情足以支撑我对这一整天的期待。
当然,选择避开早上洗漱高峰的人不只是我,我也有这样的同学,会一直睡到7点半大家开始出门的时候再起床,那时水房也有位子,回到寝室时室友都走了,也不拥挤。托人带个早点,帮忙答个到,自己在早课结束正式上课之前到达教室,同样是不浪费的一个早上。
只是我不喜欢这样的生活方式和思考模式,把本来自己能够做的事花费人情找人帮忙,我也不喜欢。
我觉得在这十分钟上的小聪明,我很喜欢。
2、
进入期末考试的半月了,作为平时不努力的一员,如今正是一周等于一学期的关键时刻。因为我们专业的复习难度较其他专业小些,大家都没有急着复习。距离下一科考试还有四天的时间,同学都不着急,我也没有状态,但我用一晚上的时间画了一个形状漂亮、色彩丰富、内容详细的期末复习思维导图(极其业余版),和精彩程度不亚于它的复习计划时间表。距离考试前三天我就开始了我的复习任务,而其他同学没什么反应。又过了一天,大家好像突然反应过来,开始整理复习题并且背诵的时候,我也在复习。相比于她们,我少了一份焦虑,我多了一份顺其自然。到了考试前一天,我完成当天计划的复习任务,奖励自己看一集综艺并且盯着屏幕傻笑的时候,一个有点焦虑的同学半开玩笑地吼我:“傻笑什么!你都背完啦?!”当时,“差不多了”四个字就在我的嘴边,但我没说,不然她就可能真的不高兴,而不是开玩笑了。
虽然这次提前了不是10分钟,而是一两天,可原理是一样的——通过提前行动,有效地利用时间,做完所有人都应该做的事情。而我与他人的差距,在于一个平静的心情。
3、
“提前十分钟”看似是一个简单的应对问题的策略,但实质上是一种前瞻性的思维模式,和保证效率的有效方式。
因为比别人提前了一段时间,而提高了自己的时间的有效性。而提高效率,本身就是节省时间的行为。像第一个例子当中,我每天似乎过得比别人多了10分钟。每天多活10分钟,积累下来,就不是一个小数目。重要的是,比别人多活这些时间内,我的内心是平静,甚至愉悦的,而不是沉浸在浪费时间和焦急等待中度过的,这才是这才是最宝贵的地方。
提前行动有时并非只是为了节省时间,有时只是想换一个内心的平静罢了。
举个通用的例子:在火车进站前半个小时到车站,和在火车进站前五分钟到车站,心情是不一样的。前五分钟到车站,不仅要承担错过火车的风险,还对堵车,排队,取票困难等突发事件有着更敏感的警觉性,一路下来耗费的心力几乎是前半个小时到车站的人的几倍。其情感体验简直是天壤之别。
像我的第二个例子,我只比别人提前两天开始准备,却得到了她们少有的内心平静,减少了对于时间紧迫的担心,降低了复习不完的风险,又避免了耗费心力和好情绪在考前过分焦虑上,由此得到的性价比是令我满意的。
“提前十分钟”作为一个行为模式,并非能够为我们节省多么庞大的时间量,可它能带来的心理上的良好体验是令人惊喜的。
对我而言,平静的心情意味着一切,它是我高效率,高能力,高自我成就感的保障,这就是“提前十分钟”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