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双袜子想起的
对出生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来说,吃得饱,穿得暖,是多么幸福的一个事情。那时最盼望的就是过年过节,因为过年过节才有肉吃,特别是过年,还能有新衣服穿。
记得有一年春节,吃过午饭,我早早地洗好了澡,换上了新衣服。正在穿粗布袜子的时候,猛然发现,哥哥姐姐都穿上了丝光袜,而我的是粗布袜,因为我最小。我顿时不乐意,大吵大闹起来:“我也要穿丝光袜!我也要穿丝光袜!”正在准备年夜饭的父母亲弄清原委后,一直在哄我,可我依旧不依不饶。这可急坏了他们,这大过年的,别说手里本就没几个钱,就是有钱又到哪买去呢?又不能打我,怕坏了过年的气氛。
正在一筹莫展之际,姐姐拿出了自己穿过的一双丝光袜给我,哄我穿上了。虽然有些旧,但穿起来比粗布袜舒服得多,我便很得瑟,一溜烟跑到外面玩去了。
对父亲母亲来说,因袜子引发的一场危机就这样过去了。
在那个年代,白天脚上是否穿袜子是区分“工作同志”与“农村老表”的标志。在我们农村,但逢喜事,亲朋好友一般都会买一块印着大红花或大红双喜字的镜子(我们这边称之为“镜对”)做为礼物送给主人家。这一习俗一直延续到八十年代未。而我家里,就是从事生产制作“镜对”的人家。
制作过程太繁琐(这里省略1000字),“镜对”制作完成后,每逢赶集都要挑到圩上去卖。这一挑一卖的任务都落在大嫂和姐姐的身上。
那时,姐姐未嫁,待字闺中。但凡赶集,虽然没什么胭脂口红啥的,但仍会精心梳洗打扮一番,让自己看上去更精神、更爽把。姐姐最喜欢的是,脚上套上薄薄的丝光袜,再穿上凉鞋,瞬间变成了一个“工作同志”,自我感觉美美的。卖起“镜对”来也更有底气。但母亲很看不惯,认为农村人穿什么袜子。于是每每看到姐姐穿丝光袜,就会唠叨唠叨一顿,但姐姐依然我行我素,根本不听。
一晃几十年,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人民生活也富裕多了,讲起这些陈年旧事,孩子们竟觉得不可思议,难于想像,这一点也不奇怪。有朋友一家在外工作多年,有次携妻带女回来。用餐时服务员端上一大盘蒸好的粗粮,有红薯、芋头等,朋友见到没有丝毫胃口。因为小时没有大米吃,天天吃花样翻新的红薯、红薯丝、芋头粥等。朋友便想趁此机会,给女儿来个“忆苦思甜”教育。哪知女儿对红薯、芋头大快朵颐,吃得津津有味。一边吃还一边羡慕老爸说:“你们小时候天天有这些东西吃,太幸福了!”弄得朋友瞬间哑口无言,不知如何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