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持钻作者创作园待朗诵文章(周卫英老师专用)厦门漳州文友圈和闽南文化照片故事

写作入门(十七)——遇到灵感

2023-02-25  本文已影响0人  周卫英

长期写作者都会遇到瓶颈和灵感。

余秋雨先生这样体验“文章乃天成,妙手偶得之”的状态:“往往是,熬了很久,苦了很久,头脑已经有些迷糊,心志已经有些木然。杯中的茶水又凉又淡,清晰的逻辑已飘忽窗外。

突然,笔下来了一些句子,毫无自信又不能阻止。字迹潦草地任其流泻,写完也不会细加琢磨,想去改动又没有了心绪。谁知第二天醒来看,上上下下都不如这一段精彩。”

“长期积累,偶然得之(得之在俄顷,积之在平日)”是灵感出现的两个条件。“长期积累”是有为法,“偶然得之”是无为法。长期紧张思考后突然放松,就会产生灵感喷发。

灵感不是理性思维,但是没有经过似乎看不到希望的理性思考,缺乏随时记录的良好习惯,就不可能被灵性思维突然拜访。

古人称灵感为“天人合一”状态,《文赋》中写到:

“艺术的感应,创作的开窍,来的时候抑制不住,去的时候也挡不了。它会像亮光一样突然熄灭,又会以宏大的声音突然鸣响。

在艺术的天性敏捷活跃的时候,再纷乱的素材也能理得清楚。这种时候,思想会像疾风一般从胸中升起,语汇会像流水一般从唇中流出。再繁盛壮美的景象,也能在笔端呈现。这种时候,艺术家满目都是文采,满耳都是音韵。

在艺术的情思阻塞的时候,神志也就停滞不前,恰似一截枯死的朽木,恰似一条干涸的河床。于是,艺术家只有把持魂魄去探寻底蕴,重振情思去努力求索,直到隐蔽着的文理渐渐萌动,包裹着的文思慢慢抽出。

所以,在艺术创作中,太用力的构思常常失败,而随意为之却较多成功。创作是我在进行,但我的力却不能强求。为此我们常常扪心叹息:最终还是搞不清创作开窍和阻塞的原因。”

原文是: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景灭,行犹响起。

方天机之骏利,夫何纷而不理。思风发於胸臆,言泉流於唇齿。纷威蕤以馺鹓,唯毫素之所拟。文徽徽以溢目,音泠泠而盈耳。

及其六情底滞,志往神留。兀若枯木,豁若涸流。揽营魂以探赜,顿精爽於自求。理翳翳而愈伏,思乙乙其若抽。

是以或竭情而多悔,或率意而寡尤。虽兹物之在我,非余力之所戮。故时抚空怀而自惋,吾未识夫开塞之所由。

灵感相当于修行人说的领悟,小悟,大悟,渐悟,顿悟,大彻大悟,名词很多,本质都是一样的。

悟就是问题或者困惑的消失,答案的自然浮现。好像有神灵相助,其实就是自己的潜意识被觉察到,回到意识的最深处。

灵感就是深层意识,无意识,灵性,神性,本性,真如,无时无刻都在工作,只是普通人不会开发,不会和潜意识沟通。

天才就是打开了潜意识的普通人。每个人只有找到打开潜意识的方法和途径,都是天才。

智慧,灵感,每个人都有,但是对于不爱思考和写作的人,智慧灵感没有实际用途,所以他们不会珍惜,使其白白流失。

周国平老师说:“灵感闪现不是作家的特权,而是人的思维的最一般特征。

当我们刻意去思考什么的时候,我们未必得到好的思想。可是,在我们似乎什么也不想的时候,脑子并没有闲着,往往会有稍纵即逝的感受、思绪、记忆、意象等等在脑中闪现。

一般人对此并不在意,他们往往听任这些东西流失掉了。作家不一样,他知道这些东西的价值,会抓住时机,及时把它们记下来。

如果不及时记下来,它们很可能就永远消失了。为了及时记下,必须克服懒惰(有时是疲劳)、害羞(例如在众目睽睽的场合)和世俗的礼貌(必须停止与人周旋)。”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