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声

我能够爱别人,也足够爱自己

2020-06-09  本文已影响0人  李超越kelly

我总是坐在屋侧的阳台上

啜饮着焙煎的茶

没有应酬话

——谷川俊太郎《去见“我”》

现在,让我们来谈谈真实的自我。自我,是人对自己内心诉求的听从和履行程度,是人与外部联结时交付出去的部分,及保留下来的部分。

曾在一位记者的文章里看到这个词。

她问道,“自我”很重要,然而“自我”是什么?是无限沉溺在“丧”的生活状态,或“世道艰难而我没有出路”的情绪中吗?

每个人都有“自我”,但并非每个“自我”都是真实、完整的。心理学家布鲁斯·胡德曾提出——

是环境中的人和事,比如记忆与经历建立起了你的自我知觉,成就了一个独一无二的你。”而随着环境的变化,自我始终在变化。

人是在充分的经历中逐步建立起自我意识的。

认知扩张的过程,即“自我”强化的过程。因而,一个人唯有不断去经历新事物,才会更理解真实的自我——我始终明白自己的心,我知道如何面对外部变化,我能够爱别人,也足够爱自己。

而在建立、完善自我的人生历程中,为避免沉溺于“丧”的生活状态,我们首先应抗拒“重复”。

重复,在多数时刻,是消耗的代名词,难以给自我注入新能量。如诗人所言,我们必得“超越‘我是我’的陈词滥调”,途遇崭新的自己。

这一历程,亦像梁漱溟先生所谈到的“相似相续,非断非常”。

他解释道,生命本来就是今时的我跟昨日的我相似,前一分钟的我跟后一分钟的我相似,而实际早已不是一回事,这就叫“相似相续”。连续下来,不会断,为非断,常是恒常,人生的每一天都在变化。人都是如此,生命都是如此。

自我,其实很像一个器皿。每天,我们都要担水往里倒,而同时我们又在使用器皿里的水,当你担的水越来越少,“自我”流失得便越来越快。

记者在文章里讲到一位翻译家,倾尽一生译介契诃夫。他用自己整个人生,回答了如何保持“自我”这个问题:无论选择什么,都要全身心投入,不要保留。“自我”不做事,“自我”会死掉。

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应走在成为自己的路上,而非成为别人。无论自我多么平凡,倘能时时顺应自己的内心去生活,便会抵达圆满。

唯愿此后的征程,我们都能怀着诚恳,快乐做人,身处这个广阔而复杂的世界,永远不失去自我。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