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8 浅阅读与深阅读

2020-04-27  本文已影响0人  伊宝Gloria

互联网、手机、电视等媒介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多媒体、电子小说、电子书不断涌现,微博等网络交流手段把人们从书斋里解放出来,碎片化、快速化的消遣式浅阅读风靡,并日渐成为成年人主要阅读方式。对于经典图书的深入阅读似乎更多出现在儿童青少年群体。有人说浅阅读不如深阅读。 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 (手动打字抄录,部分做了修改)

利用电子设备浏览新闻资讯、娱乐休闲等消遣性质的浅阅读形式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这对我们了解社会、增长学问、开阔眼界、陶冶性情无疑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从中国的简帛、欧洲的羊皮纸到今天的电子屏,人类的阅读载体不断演进、经典作品的魅力没有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而消散,相反,阅读方式和载体的丰富,让人们可以更轻松地接触到经典。浅阅读和深入阅读经典,都体现了当代人对精神世界的守望。

(开头承接材料指出当前浅阅读的好处,并结合阅读载体的演变,指出浅阅读和深入阅读经典作品,都体现了当代人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一部作品成为经典,本质上是一个动态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因为有了无数读者的参与和拣选,成为一项大众文化事业,体现出专属于自己民族和时代的精神气质,构成了经典的谱系。其实,已经进去经典谱系的作品尤其是文学作品,通常也和大众有着亲密的关系。简.奥斯汀的文学作品在成为经典前后,都是很多英国家庭晚餐后的谈资;美国西进运动中的拓荒人,结束一天的伐木后也会读上一幕莎士比亚;我们之前对经典作品如《三国演义》的传播,更多的也是凭借茶余饭后大人讲故事的形式得以启蒙和传播。正是在大众的口耳相传之后,这些作品才成就了中国五千年历史上延绵不绝的经典作品。

(分析部分:指出文化经典在诞生之初也可能是浅阅读,经大众参与和挑拣,时间的沉淀后才成为经典。)

如果仅限于浅阅读,过分热衷于浅阅读,那么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是灾难性的,我们更需要深阅读。因为浅阅读不能深入,容易演化为浅思维。深阅读就是深度阅读,它讲究反复咀嚼、品味、思考,它以获取知识和能力、提升自身为目的,它使知识向精、深、专的方向挺进。对于不以读书、研究为业的人来说,浅阅读未尝不可。但是对于整个社会,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国民素质的提升,深度阅读不可废。

(承上启下,不否定浅阅读,但是不能过分热衷浅阅读,提出深阅读的意义,小而言,能力的提升需要深入阅读,大而言,文化的传承和国民素质的提高需要深阅读。)

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我们阅读经典作品,也要以优质的创作、精纯的阅读、大众的文化参与,成就今天的经典。阅读不仅是一项个体的、静穆的思想活动,还将是一项动态的文化生产。当然,“经典化”的过程难免泥沙俱下,大部分风靡一时的流行读物都成了泥沙。这就需要我们的大学、知识群体以及负有文化传播责任的媒体作出正确的引导,让年轻人在更广阔的世界里,以更高质量的阅读,形成自己的精神视野。

(承接上面两段分析,提出阅读经典也要创造经典:需要公众参与,也需要相关人群做一些必要的引导。)

古人读书讲求“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移动互联网时代,知识正以裂变般的速度更新,人们期待更多经典作品。我们既要深阅读,阅读前人经典,也要参与浅阅读,筛选成就当代经典。技术发展赋予我们时代的读写更大的开放性,需要我们好好把握,善加运用,让久远的经典面目可亲,让优秀的当代作品脱颖而出。

(结尾引用名言,指出浅阅读和深阅读不可偏废,相辅相成)

一、找到讨论对象

论题:浅阅读不如深阅读?

结论:浅阅读和深阅读同样重要

结构框架:一、承接材料提出浅阅读的优点,自然过渡到浅阅读和深阅读的共同点:浅阅读和深阅读经典作品,都有精神追求。

二、浅阅读和深阅读的递进关系:经典作品的诞生也是由浅阅读经过代代相传演变经典作品的

三、浅阅读和深阅读的不同点:提出过分沉迷浅阅读的弊端和强化深阅读对个人和民族的意义

四、如何平衡浅阅读和深阅读:既要阅读以往的经典作品,又要浅阅读来筛选成就今日的经典,引入需求:提高浅阅读的作品质量。

五、观点总结:浅阅读和深阅读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