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成长,思路深夜与你分享

能让人读下去的是什么?

2016-08-19  本文已影响5人  璃商

最近在读蔡崇达的《皮囊》,从上一家公司读到这一家公司,传言是部不错的作品,读起来却如鲠在喉,某种小资产阶级文青知识分子的优越感似乎马上就要破纸而出。

在思考某些文字能让人读下去的原因是什么?

印象最深的两部文字作品分别是提过无数遍的《挪》和《惊惶庞麦郎》,前者是因为其可以揪住人心拍案叫绝令人惊艳的细节,后者则是因为其令人难以忘记却又有些嫌恶让人诟病的细节。

上周末去单向空间,在富有中产阶级文艺风的书店中旁听张悦然的讲座。并不知道张悦然是谁,旁边的二狗提醒,才知道当年是与国民老公和郭小四齐名的青春作家。大约已到而立之年,脸色不如少女般白嫩,也没有所谓青春作家般的文艺四射。

讲座中,提到关于细节的看法,深以为然。大致理解为,细节不是通过作家观察得出的生活,而是内化为某种存在的意义?

没有采访任务的下午,将录音交给速记,瘫坐在椅子上,有一眼没一眼的看竞品公司的文章。简约的排版模式,传说中流行的性冷淡风,一句成段,还有那些不由得让人称赞记者的嘴皮功夫的细节,读起来实在令人乏味。

但自己也是在这样写作。

没有受过正规科班训练,不知道人物报道在教材中到底有几要素,野蛮生长几年,路过的人都在告诉我,写人就要挖他的故事。我也尽力去做了,有板有眼的梳理受访者的经历,把他的朋友圈翻个底朝天,努力去抓取言语中的节点,试图去撬开他的嘴巴,然后写下我认为的真实。

这样做真的是对的么?

我不知道,当然也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去寻找答案。

因此,我只能继续的按照这个方法去完成每个月的绩效,写下我认为的他们的故事,修改整理好,然后发在微信上,耐心的劝我的受访者转发,期待每篇阅读量都能过万,过了一天连我自己都不愿打开。

陆姑娘前几天转发了一篇名为“为什么创业报道的价值在稀释”的文给我,刚刚拜读完,其中大部分内容还都是比较赞同的,也必然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仍然要继续生活下去的。

所以能让人读下去的东西到底是什么?

我喜欢你和晚安。

ps.也可以关注个人公众号,大概会更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