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育儿亲子教育孩子,我们慢慢来

如何去践行与熊孩子沟通的这门艺术?

2018-08-26  本文已影响1人  唯悠
图片来自自己拍摄

“熊孩子”这个词真的是自带情绪的,透露出我们对孩子的爱与无奈,我们每一个家长都经历过、或正在经历或者将要经历类似的场景:一岁之前的宝宝真的是萌萌的小天使,一岁之后真的就开始画风突变了,好像慢慢的有了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显得很难搞定!两岁之后直接就进阶到了“小魔鬼”期,动辄发脾气、打闹、砸东西、追着喂饭等等,让家长痛心疾首,我们曾经的小天使去哪里了?

这个时候,我们难免会情绪失控抓狂,的确,现代社会压力这么大,我们拼尽全力工作养家,但回家之后还要面对这么一个个熊孩子,心里难免会觉得沮丧!这个时候我们可能就会对孩子大喊大叫,强制性命令他们做事情,可是这样往往效果很差,同时对孩子的心身发育危害极大。

父母的叫教养方式会影响孩子的行为模式,如果父母习惯于呵责和命令孩子,那么孩子长大以后很容出现性格带有攻击性,人际交往能力就会出现障碍。

不过在我们情绪失控的时候先还是要强制自己冷静下来,先不要灰心,与孩子沟通真的是一门艺术,既然是艺术,那么就是需要研究和实践的。在这边文章里面我和大家分享一下关于这门艺术的一些感悟。

一、尽量缩小原生态家庭教养方式的不利影响

每一代人因为社会环境以及生活方式的种种影响,教育孩子的方式都有不同。我们从父母那一代哪里继承的原生态家庭教育方式,也其实是在潜移默化影响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方式。这些教养方式中有些确实是不利的,只是我们没有意识到而已。我们要做的首先就是认识它然后把它的影响降到最小。

美国著名"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认为: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而当一个人对一件事物的印象一旦形成,就难以发生改变。

那么我们就要去审视自己小时候受到的教育方式哪些是不对的,然后告诫自己不要再这样对待自己的孩子。比如小时候父母生活较为辛苦,性格也是比较急躁,我们做错了事情,他们往往没有太多耐心给我们讲太多道理,经常都是打一顿了事。可能这种模式也是在我们的脑海中印刻了下来,在我们没有耐心去处理孩子的恶作剧时,可能也会将孩子粗暴打一顿了事。

所以我们要先去审视自身,然后再去面对孩子。

二、避免隔代教养的误区

因为家庭工作的难以平衡,同时由于中国传统的养老模式,很多家庭都是和老人生活在一起,老人负责带孩子,或者有的家长更是将孩子寄养在父母家。

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会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将原生家庭的模式再次放置到新家庭里,其实当社会大环境变了之后,这种模式中很多已经不再适用了,但是因为老人自身的尊严或者权威,他们可能不太接受这个观点。比如现在社会上一些婆婆和儿媳育儿方式的分歧等等。

还有一个更严重的现象就是,隔代教养导致的家庭教养标准不统一。比如,一些和老人同住的家庭中,年轻的父母觉得让孩子适当的哭一会没有关系,可以让孩子体验更多的情绪。但是老人们一看就顿时心疼的不得了,立马就抱起各种哄,这样孩子很多时候就是会用哭来到达到目的。

这样情况下大家首先要做的就是,做通家庭成员的思想工作,为了孩子着想统一家庭教养标准,一旦标准制定,就必须全家统一坚持。如果老人实在是难以沟通,可以举例告诉他们问题的严重性。

比如可以给老人举例;我们成年人做事情的时候如果遇到不统一的标准,都是会很困惑的,孩子也是,虽然孩子很小但是他们是有感受和思维能力的。如果说孩子长期生长在教养标准不统一的家庭里,就会造成孩子长大以后人格的不完善以及对行为控制力不强等问题。

虽然隔代教养的多半特点就是溺爱,然后老人也会有时候很固执。但是我们给分析清楚了某些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危害,老人还是愿意听的,毕竟他们内心都是很爱孩子的,只是他们没有掌握正确的方式而已。

三、家长要对情商有一定的认知,同时建立孩子的情绪感

其实现实社会中,情商往往显得比智商更为重要。作为家长我们首先要只要情商是什么。情商其实就是认识自身情绪、管理自身情绪、管理他人情绪、进行自我激励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当然孩子很小的时候,去培养他们的情商可能显得无从下手,其实我们可以从建立他的情绪感入手,让他体验更多的情绪,然后进一步引导情绪,为今后的情商培养奠定基础。

比如生活中我们有些父母过于溺爱孩子,往往会出现取悦孩子的情况,比如孩子已经有一个类似的玩具,但是他还想要一个,这时候有些妈妈不有分说的立马给孩子买了。其实这个时候可以让孩子适当体会一下沮丧的情绪,不是他所有的要求都可以的得到满足的。

情绪有很多种,高兴、沮丧、满足、愤怒等等,孩子小时候体会到更多的情绪,他的感觉就会越丰富。当然有一点特别重要,当孩子体会到了某一种情绪,尤其是负面的情绪的时候,父母必须要在一旁加以引导!

四、当孩子的情绪出现了,父母如何去加以引导

当孩子的情绪出现了,父母的引导是极其重要的,首先要去肯定和尊重他的情绪。

比如,一个小男孩跑着跑着摔到了,他猛的一下哭了起来。他的妈妈就开始责备他,一个男子汉哭什么,自己爬起来。最后,小男孩委屈的停止了哭泣,默默的爬了起来!

这个例子咋一看没有任何问题,但是细想一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情感体验被剥夺了,甚至被扭曲了。一个小孩子摔倒了他的确就是疼了,在他这个年纪这种疼超过了他的承受范围他就哭了,这其实很正常的。

这个时候,其实这位妈妈可以先去肯定他的情绪:

孩子,妈妈知道你摔疼了,疼的都哭了,下次我们小心一些好不好。妈妈相信你,宝宝很坚强很勇敢,一定会自己爬起来对不对?

最后孩子站起来后,可以给予他一个拥抱,让孩子感受到疼爱,感受到被理解。

孩子的任何情绪都不是无缘无故的,然后他的情绪控制能力也是后天培养的。当孩子情绪出现时,先尝试去理解他的情绪

这时候类似这样的话语就有一定的帮助:

宝宝很生气对不对?宝宝一定很难过是不是?你是觉得妈妈没有理你才生气的对不对?

有时候当孩子有一定情绪,确实很伤心的时候,然后的确有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时,我们不妨就让他好好哭一会儿!在旁边陪着他宣泄情绪,很多事实证明当孩子情绪宣泄到一定时候程度时,他就会停止,重点是这个过程要有家长的陪伴,让孩子感受到他是被关注被爱的。

五、多用提问式话语,鼓励孩子自己解决问题

其实2岁以后的孩子就是有一定解决问题的能力了,有时候语气我们气急败坏的一边帮助他们做一件事情,还不如让他们参加进来,解决问题呢!

比如,为了孩子调皮捣蛋就是不爱刷牙,很多家长实在没有没招了最后只能命令式的要求孩子去刷牙,但是孩子非但无动于衷,还唱起了反调。其实这个时候不妨反问孩子:

宝宝想不要有一口干净漂亮的牙齿呀?那么想要漂亮的牙齿,我们要做什么呢?

类似的情况有很多,我们其实要从内心里去尊重他这一个体,和他有关的事情让他参与进来,鼓励他去思考,去一起寻找解决的办法。比如鼓励他去自己整理玩具,自己穿衣吃饭,自己规划写作业的进度等等,这样可能比我们单调的督促孩子要好很多。

2岁以后孩子的家长要懂得适当“示弱”,用提问时代替命令式语气,给孩子制造更多的思考机会、解决问题的机会、体验更多的机会!

六、减少使用否定语言

我们做家长的实在是太焦虑了,生怕孩子有任何的安全问题,只要孩子处在活动的状态中,我们时刻都要告诫:不要动那个插线板、不要玩水、不要到处乱跑、别把玩具扔的到处都是......

其实我们会发现和孩子一整天的相处过程中,我们说过类似的否定语言真的不计其数。但是这样有什么样的不良影响呢?

我们来换位思考一下:当我们大人一整天被这些否定语言包围的时候,我们会有什么的心理活动呢?首先我们会逆反,鉴于人类共有的好奇心和逆反心,不让做的事情偏偏想去做,看看你那我怎么样!其次,我们会选择性聆听,就是对对方的某一些话纯粹置之不理。

其实孩子的感受也是一样的,虽然孩子可能没有我们成人的思维方式那么完善、没有我们心里活动那么丰富,但是他们是可以感受这样的情绪的。

其实与其我们时时刻刻小心谨慎告诫孩子不要做这个不要做那个,不如我们索性将某一个危险的举动一次性给他讲清楚,让他懂得为什么不能这样做。这个时候其实我们可以借助讲故事、讲绘本或者说将动画片里面的人物的故事,让他们获得更多的生活常识。

比如,我家的三岁小侄子经常就是玩完玩具到处乱扔,讲说很多次他就是不想自己收拾玩具,家人很是头疼。最后嫂子从他最喜欢的小猪佩奇入手,先问他小猪佩奇每次玩完玩具都要做什么呀?他是不是把玩具都放的整整齐齐呢?最后一步步引导孩子,让他觉得自己收拾玩具是一件很自豪的事情,连小猪佩奇都是这样做的呢!以后每次玩完玩具他自己就主动整理好了玩具。

所以很多问题与其告诫很多次,不如耐心用心的给孩子讲清楚原因,让他从心里真正接受去做这件事情,或者明白做一些事情的确是危险的。

当然和熊孩子沟通真的是一门艺术,而且只要我们耐心观察和应用就会发现,这也是一门很有趣的艺术。总体来说当孩子出现情绪的时候,我们首先要肯定和尊重孩子的情绪、搞清楚为什么孩子会出现这样的情绪、引导孩子的情绪让他心情愉悦、最后启发鼓励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

孩子所有的情绪都不是无缘无故的,背后肯定是孩子有没有被解决的问题的,我们要去发现这一问题,然后帮助孩子一起解决掉问题!当然做到这些的前提呢,是要有足够的耐心,先去审视自己以及原生态家庭,树立正确的教养观念,最要的是,要和家里所有成员一起达成相对一致,倾全家之力,把更多更好的爱给宝宝!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