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达和亚青寺去哪个更好呢
色达,神秘而虔诚的佛国天堂,无数摄影人为了这里红色的信仰前赴后继而来,用他们的镜头和视觉记录佛国的信仰与爱。
虽然我们看世界的态度不同,可总有一些角度是被公认的“最美瞬间”。在色达,《国家地理》签约摄影师们无数次取景、守候、拍摄,总结出了最棒的色达拍摄技巧和取景地,大家不妨看看,是否定格了你心中的色达!
一位澳大利亚的摄影师在去年来到中国四川游历,期间邂逅了色达与亚青,在被当地人的信仰所震撼之时,他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下了在两地的生活。
以下摘录的是他在色达的游记:
在这个青藏高原上近乎与世隔绝的不毛之地,9000多为男女僧侣为自己的信仰建立了一个新的家园。
他们在此聆听他们不参政的精神领袖晋美彭措对他们的教诲。到2001年,另外1000多汉族人也来到此地,并把喇荣五明佛学院定义为他们心中的圣地。
喇荣五明佛学院和亚青寺都是在和外部世界有很大隔断的地域中。
他们都是4000米以上的海拔并且深陷在横断山谷中。
理论上来讲,去往甘孜县的外国游客只需要一张有中国签证的护照和大把的时间即可。
游客若是去西藏,即便是在重重管控下的跟团旅行也会在边境接受复杂的盘问,走很多流程,色达目前改建中及外国人,港澳台游客都不能前往
男女僧人分两个片区居住,
隔开他们的正是横跨喇荣五明佛学院的那条主干道。
在色达城中心,安保问题是重中之重,像我就在中心广场是接受了警察的盘问并被带到了警局。
好在有一位警员会讲英语,我说我是个历史老师,他就天真的相信了。
在接下来的几天,我就能自由自在的游览这里众多的木屋、寺庙和祷告堂。
一天早上我还亲眼目睹了一场僧侣间盛大的争论,这些男人们为了自己的信仰认真到差点动手起来
很多中国人也会来色达旅行,他们对这里最大的好奇,是想观摩西藏独有的一种传统——天葬。
有点毛骨悚然的是,这种古老的宗教仪式既是对亡灵往生的一种释放,也是对自然规律的崇敬,也就是说这是一种饲喂大型鸟类的行为。
喇荣五明佛学院吸引了全中国的藏传佛教弟子前来参拜。
2004年,晋美彭措逝世,他的无数的信徒们前来悼念瞻仰并留在色达。现在的喇荣五明佛学院已经驻留了5万人。
亚青寺,始建于1985年,靠近川藏边界,也在一种十分严峻的生存状态中。
女僧人们住的地方没有电,冬季最低气温会下降到零下25度。
但这些似乎都不妨碍女僧人们修行,他们在冬季祷告时也只是多加一条毯子。
吃了这些苦头都是有回报的。
她们这样才会有机会和藏传佛教中受人尊敬的长辈直接对话
这些女僧人们不仅信仰虔诚,并且还负责几乎亚青寺所有的体力劳动,包括建筑房屋、道路、搬运货物。
男僧人们,不参加体力劳动,相对就好过得多。
汉族人已经有很多来此地投钱,多项针对本地发展的基金已经设立。
汉族的投资人也是有目的的,他们希望善行能给他们在新的一年的事业中带来好运。
在亚青寺的时间还有幸接触了主持阿松活佛。带着他闪耀的随从们从贫民窟中走过,人们纷纷献出善款和礼物。
生活的基本物资都是用人工的方式徒步背到山里,地理位置的特殊限制了很多外来者的进入
在山谷的入口处,一张标识牌竖立着,用巨大的字体写着:任何跟踪女僧人者皆遭盲目之报。
佛学文化,博大精深,诸法平等,万法归宗。
亚青寺—经幡
法会的圣地川西藏区受藏传佛教的影响深厚,藏传佛教的各派(宁玛派、格鲁派、噶举派、萨迦派)在川西藏区均广为流传并建有众多寺庙。
遍布的佛塔、玛尼堆和风马旗无不昭示着藏传佛教的存在和影响。
亚青寺—路标
亚青寺,全名“亚青乌金禅林”,由喇嘛阿秋仁波切创建于1985年,位于四川省白玉县阿察乡亚前斗,建在四面环山的草原湿地上。
317国道—雪山
在亚青寺修行,交通极其不便,生活条件极为艰苦。
从甘孜县到亚青寺只有120多公里的路程,由于高海拔,路很烂,需要开车走6-7个小时。
亚青寺—快乐的小觉姆
从甘孜县城出发,现在路已经比以前好了很多,路上的景色非常漂亮,一路走走停停,因为游客没那么多,中途基本上不会遇到堵车,
亚青寺——亚青宾馆
这里是亚青寺唯一一处供外来者居住的宾馆,房间很干净,人非常热情,住宿和饮食的价格都是由活佛确定的。就是进去感觉蛮隐身恐怖的,条件一般。可可自由行建议大家,根据行程安排最好住到甘孜或新龙白玉县吧
在亚青寺修行的喇嘛、觉姆有数万之众,来这里静修的汉族弟子亦达数百人。
静静流淌的长江的直流昌曲在寺内穿流而过,天然地将男女居住区域分开,觉姆居住的区域被河水天然分割成一个岛的形状,称为觉姆岛。
亚青寺—大金佛
在亚青寺的小山上,
高高在上的是“莲花生”大士。
亚青寺—大金佛
托起“莲花生”大士的麒麟神兽。
亚青寺游记
拉开窗帘,推开窗户,清晨的阳光,照亮西边的云朵,早晨的雾如水一样在远处翻滚,然后从四周漫过来,顺着山谷向亚青流淌,阳光从山的缺口投射过来,如一束聚光灯将密密麻麻的建筑一点一点涂成亮色,蓝色的河水依旧如圆环一样拥抱着这片修行者的圣地,颂经的声音从河谷蔓延开来,如天籁之音,在天宇下回旋弥漫,充斥着人的每个细胞。
脚下的小山头,三面缓坡一面悬崖,悬崖的下面,蜿蜒的河流形成一个天然的S型,将平坦的草原切割成两块巨大的太极图;盆地四周,黛色群山环绕拱卫,无数的牛群羊群和马儿在盆地或山坡上游走,云朵的影子投射在大地上形成一团团暗影,让人有些恍惚哪些是云的影子哪些又是牦牛群。太极图上,布满了密密麻麻如蜂巢一样的房子,
薏米问:“怎么这么多房子啊,我们可不可以在这里修个房子住呢?”
这些房子都是修行者自己修建的,每人一间木板钉的小屋子,经济条件好点的,房子则装饰得漂亮点,里面也舒适些;条件差的,则几块木板加几块塑料布;还有些无能为力的则直接借宿在亚青寺免费提供的公共住处,领取免费的食物。
这些蜂巢般的建筑,以蜿蜒的河道为天然界线,分成了扎巴与尼众两个区,扎巴区为男众区,是喇嘛们住宿修行区,按不同地段分成了法性光明洲、轮涅法性洲、普贤静虑洲、大乐解脱道洲、明体自解脱洲五个洲,而觉姆修行区则分成了乐空双运洲、普贤大乐洲及二谛双运洲三个洲。在这些密密麻麻暗色调的建筑中间,几栋金碧辉煌的大殿格外抢眼,它们一起构成了这个如同《魔戒》中的世外修行之城,构筑了这个荒原上广阔无垠的信仰世界。
暖暖的阳光,晒得人昏昏欲睡,几个人坐在悬崖上,俯瞰着河谷里。在这种不是旅游区的“旅游区”中放逐自己,在这种不是景点的“景点”迷失自己,或许才是真正的旅行。
而要找到并追寻这些非著名的地方,功课是必不可少的,从那些行者的一张图片、只言片语中去发掘一个意外的世界,或许能让我们得到更多的惊喜。
深入灵魂的旅行,不是跟着别人的脚步,不是追寻别人的背影,而是要去找到一个真实的自己。
此刻薏米看到流浪的狗在每个人身边嗅来嗅去,问绿豆:“它们围着我们干吗?”
可可豆告诉大家这里的野狗特别多哦
说完两人掏出一包饼干,分给身边的几只流浪狗,结果这一举动很快引来一场骚动,一大群狗从四面八方冲上来分抢,吓得薏米夺路而逃,边跑边喊:“快跑啊,好多狗来啦,好恐怖啊!”
两人赶紧停止了这种令人胆战心惊的布施,没抢到食物的狗转了几圈,看看已经没有任何食物也没有人有施舍食物的举动,陆续悻悻离去;而一只吃完饼干的黑狗,却不肯离开,乖巧而安静地趴在几个人的身边晒着太阳。
昏昏然之间,正在四处拍照的绿豆突然兴奋尖叫大喊:“彩虹,快看彩虹!”
众人顺着其手指方向回头望去,一轮清晰明丽的彩虹不知什么时候悄然横跨在对面山坡之上,正好把山坡下密密麻麻的僧舍罩住,一半清晰一半朦胧,一半明艳一半黯淡。
大伙激动不已,目瞪口呆甚至忘记了拍照,只剩下薏米一个在那手舞足蹈,好半天大伙方在回过神来,赶紧拿着相机冲着对面,只是几个坐在我们对面草地上的藏民,却以为大伙要给他们照相,纷纷摆出不同的POSS,大家纷纷用手指其背后使劲喊“彩虹”,结果藏民们不懂汉语,头也不回无动于衷地跟着大喊“彩虹”继续摆着POSS,气得有人大喊走开,我们要拍彩虹。
当藏民终于发现对面的彩虹时,也齐齐扭头,山头上的一堆人就这样呆呆望着眼前的幻景不再吱声,好长时间后,彩虹消失,大伙才不舍收回目光,继续望着别处发呆,只是不经意之间回头望去,发现对面的天空中又出现了彩虹。
之后在天黑前这短短的几个小时中,天空居然连续出现了三次彩虹,一次比一次高,一次比一次跨度大,一位不知什么时候站在绿豆身后的喇嘛告诉说:“此为小圆满,圆满,大圆满,大吉祥征兆!”
几个人复坐在山崖边,任凭阳光游弋,任凭云卷云舒,似乎已经与这片土地融为一体。
随着太阳的移动,山坡上不知不觉多了一些喇嘛,几个喇嘛撑开伞,坐在阳光的影子里讨论着问题,几头牦牛扬起头静静站在他们身边,似乎也在倾听;一个十五六岁样子的小喇嘛,有些留恋地站在高坡上凝视,.
准备近日返回,临走前却有些不舍; 一个红衣喇嘛站在高处眺望,红色的喇嘛服迎风招展,河谷里的建筑将他衬托得如同一座雕塑;另一位喇嘛则趴在草坡上,边晒太阳边自得地读着经卷,浑然陶醉在他那方寸世界之中。
倒是薏米显得无拘无束,把粉色外套的一个袖子褪出来,学着喇嘛的装束和样子,冲着这个一句“嗡嘛呢呗咪吽”,冲着那个一句“嗡嘛呢呗咪吽”。
亚青的饭菜,简单又简单,缺少肉食与花样,就是最基本的煮熟,这样的饭菜对薏米和绿豆来说,委实有点难以接受,薏米时不时就对着绿豆抱怨:“讨厌,肉都不给吃!我出去要吃好多肉!!”
在薏米的心中,搞不懂为什么这么多人要聚集在这个没有肉、没有零食、没有可口饭菜的地方;也弄不明白为什么这么多人要聚集在这个没有商场、没有超市、没有电视和网络的地方,但从她的举动和言语,可以看出她并不反感这里,也没有期望即刻逃离这里,在路上,或许她的内心已经学会并不清晰的尊重与宽容,或许她觉得既然存在,就是合理,只不过她还不懂得而已。
只是这样的饭菜,对亚青的修行者来说,或许是奢侈的,因为餐厅里屈指可数的几个外地来的修行者,基本都是一碗简单的面条,而长住亚青的修行人,则自己生火做饭,用最简单粗糙的食物解决基本的生存温饱,最大限度的把自己的时间与空间都留给了信仰与自由。
明亮的阳光将莲花生大师的金色塑像打扮得金光闪耀,白色的大雾席卷而过,一切若隐若现,身着红色僧衣的喇嘛和觉姆,如红色的溪流开始在这片土地上宣泄流淌,让人无法分清亚青在哪里,我们又在哪里。
回想起薏米第一眼看到荒原那些小木头箱子,很奇怪的问:“这里怎么这么多箱子啊,是装什么的?”
芝麻:“那不是箱子,是房子,闭关用的。”
薏米:“啊,房子?怎么住啊?闭关是干吗?
荒原上,无数闭关用的小房子在晨雾中朦胧而虚幻,说是房子,不如说是箱子,高不可直立身子,宽不过横跨两步。
芝麻告诉薏米:
“闭关就是闭塞关口,指的是这些佛教信徒闭门专心修禅念佛,不与任何人交往,亚青的这些修行者们,每年冬天,都会例行进大山或荒原闭关修炼。”
修行的喇嘛告诉我们,亚青的闭关期一般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上山修法一个月,再进入到百日闭关,最后还有18天的斋戒。
闭关修炼期间,修行者均要在山上或草原上自建一个大小可容一人盘坐的如木箱状的房子,这房子,稍好的像木头板房,差的则几块木板为墙棉被为顶,后108天修行期内,闭关的喇嘛或觉姆每天从天亮到天黑,必须盘坐在木箱状的闭关修炼处或山洞里诵经,除了吃饭和上厕所外,不能有任何其它动作。
冬日的河谷,寒冷异常,但无论雨雪风霜,他们却从未有丝毫动摇,对这些人来说,苦修就是为了让自己内心更明净,让自己活得更简单,让自己的人生更轻松。
山头上,随着太阳的升起,阴冷逐渐远离,放生的牦牛、流浪的狗、放生羊、成群的乌鸦正在抢夺莲花生大师塑像下的风水宝地,因为这里不但有充足的阳光,有清爽的风,更有人给它们施舍吃的。
薏米曾经对这些毫无约束的生灵不得其解,疑惑的问:“怎么这么多牦牛、羊和狗啊,怎么没人管它们,怎么不像我们那里的动物一样关起来?”
“在藏族地区,人们把牦牛啊羊啊放到野外,让它们回归自然,自生自灭一直到死,包括那些流浪的狗也同等对待,因为藏族人民相信这些动物本身就是大自然的一员,把它们放生就是让它们回家,让动物与人一样自由而平等,是行善积德,这样做可以保佑自己和家人平安,其实他们这样做也恰好保护了大自然的生态。”绿豆的话,薏米似懂非懂又若有所思。
走过来时的草坡,回望河谷中的亚青,阳光终久会穿透云雾,给这个迷茫而混沌的世界带来丝丝光明,喇嘛、觉姆、放生牛、流浪狗、放生羊、乌鸦、经堂、佛殿、莲花生塑像、阳光、彩虹、过客,在这里,只需要为自由与信仰而活,无论信与不信,也无论你信什么,却生而自由。
亚青小贴士
1、地理位置:亚青位于四川白玉县境内的昌台大草原深处,不是传统旅游区,是目前世界最大的苦修圣地,常年有教徒及信众数万人,每年冬季有壮观的转山活动,但该地区因交通等限制,条件较为艰苦,前往时要有充分心理及物质等准备;
2、交通:从甘孜到白玉需要翻越数个雪山垭口,为砂石土路,夏季常有泥石流、滑坡,冬季常大雪封山,如需进入,提前做好路况及天气预报了解;另可从西藏岗拖进入,此路沿金沙江前行,已全线贯通,为柏油路面;
3、食宿:亚青有一个对外开放的招待所,可供住宿,但没有热水,经常停电,没有电脑电视等;亚青只有招待所有对外营业经营简单的饭菜,主要是面条与米饭,青菜等素食,规定不允许吸烟、喝酒、吃肉、看电视等。
4、亚青有很多放生的动物,如牦牛、羊、流浪狗等,注意不要招惹或伤害;
5、亚青气温反差较大,夏天多雨潮湿,11月骤然进入冬季,气温急剧下降,要特别注意保暖。
讨论一个严肃的话题
看了这篇文章,自己似乎没那么纠结了,如果色达和亚青只能选一个,我相信自己会选亚青寺,告诉我你呢,你想去哪儿
人生最好的旅行,就是你在一个某些陌生的事物上,发现一种久违的感动——萝卜旅拍
当你吃萝卜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我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