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公开叫价刷分,到底是你傻还是我傻?

2018-05-09  本文已影响0人  酒店探寻

豆瓣公开叫价刷分,到底是你傻还是我傻?

5月8日电影票房排行榜,《后来的我们》以领先《幕后玩家》10亿的优势高居榜首,这部累计票房将近13亿的电影,幕前是大戏,幕后也是一出大戏。

先是在预售时进行“大批购票”,操纵票房数据,提高排片,再利用影院的退票政策进行批量退票操作,从而实现通过制造票房假象来骗取更高的票房。

近日更是有人指出《后来的我们》团队存在豆瓣“刷分”嫌疑,这波操作简直6得飞起。

要说刷分、刷单、刷数据此类现象,在各行业内早就是“公开的秘密了”:

大众点评的评分“9.9”评论就3条;淘宝爆款宝贝好评千条“0”差评的“奇观”;微博、公众号大批“僵尸粉”滥竽充数;“真爱粉”的电脑、ipad从来不关,循环播放“爱豆”的MV、新歌刷播放量...

在名目众多的各种排行榜充斥的互联网,我从来不愿意浪费自己的时间去研究今天谁排在了第一,因为不管你写的是什么排行榜,我都自动转换成“X团队公关预算”排行榜,而关于这个,我并没有兴趣。

拿豆瓣来说,据相关人士爆料,豆瓣“刷分行情”指定6分5500元,7分6500元,8分7500元,不到6分收取5000元,这对于各大金主来说简直就是“九牛一毛”,如果不是想要“不完美的真实”,我估计各团队恨不能拿更多的钱刷爆评分。

近年来“水军”、“刷手”由“散兵”结成“团队”甚至成为“行业”兴起,该悲哀的是我们再也没有一个可靠的参考网站,还有我们极度自卑的行业环境。

《后来的我们》上映之后由于情节设定编排差强人意,再加上“退票风波”导致其幕后团队及主演陷入“争议漩涡”。

我们也许可以这样认为,如果这是一部品质极佳的作品,那么其团队的“预售回购”和“雇粉刷分”实在是毫无意义的行为,唯一的解释,就是其团队的准确的知道自己“胡吹海夸”的是个“次品”,希望通过自己的营销手段满足自己那点可怜的“虚荣心”。

而这恰恰也是所有试图利用虚假数据,达到利益的行业者们共同存在的弊病。大家不再费心如何能够将自己的产品、作品提升水准,天天想着用些所谓的“营销手段”打天下。

很多时候我们抨击一些喜欢外国文化的国人“崇洋媚外”,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国内的很多“高营销低质量”的东西和国外“少说多做”的风格形成鲜明对比。

就拿即将上映的《复仇者联盟3》来说,耗时两年、3个亿的大制作,加上系列电影前两部的口碑积累,就算没有主演各地“路演”,没有宣传通告“营销”,在全球上映十天内票房就已经突破10亿大关,而且是美元,国内影片目前首日排版占比高达95.9%。

美国人做电影,是把片子当做品牌来做,“为了梦想、留下情怀”这种话人家从来不说,只会把它实际渗透在作品里,而我们啊,就是拍着一些“商业得不能再商业”的片子,嘴里美其名曰“梦想、情怀”。

至于那些容忍“水军”虚假“刷分”的平台,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杆秤,衡量产品和作品好坏大家都有自己的标准,强行高分低估大众审美的后果,除了消耗自己的权威专业度以外,没有任何好处。

就如母婴行业,母亲和新生儿作为社会观念中最为“柔软”的存在,不容伤害。母婴商品平台如果没有办法做到及时更新最新的育儿知识,就很难建立用户的“强依赖度”;如果不想办法为妈妈们搜罗对自己和宝宝们最好的“全球好物”,就难以打响自己的品牌;如果抱着侥幸心理出现“掺水”的商品广告,那就将失去在这个行业立足的机会。

现在大家再看豆瓣,就像一个笑话。

你看大家是傻逼,大家看你吧,也是傻逼。

(本文系作者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