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哲、思读书想法

理解与探索

2023-09-14  本文已影响0人  LdVc鹰鲤风风

我认为,系统学习掌握前人发现的最有用的知识才是靠谱的学习方法。——查理·芒格

预祝大家中秋快乐

无论是职场还是生活中,盲点最少的人才能胜出。消除盲点意味着我们能接触、认清现实,以及更准确的理解现实,这也意味着我们会变得更善于思考,而更善于思考则意味着我们能找到更便捷的通路,有助于我们从多个维度和角度出发去看待、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因而让我们能够更好的选择出最合适的解决方案。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最重要的是我们不要作茧自缚: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面对问题时总是早早地就认为自己已经理解和懂得一切,无需他人更多言语;而且我们总是急不可耐,看似指挥若定、胸有成竹,实际上又愚昧又武断。我们自认为我们的眼睛明察秋毫,实则远非如此,由于我们缺乏靠谱的工具和虚心学习跟进的精神,因此我们观察世界的角度和维度非常的单一,我们应对问题的解决方法也因此非常的单一、无效、不对症,甚至还有反作用。我们要善于学习,耐心倾听,站在前人智慧和旁人话语的维度,好好思考,借鉴经验,然后内化为适合自己的,才能真正理解有关这个世界的真相。我们做的每一个决策,其好坏都取决于我们对事物认知的深浅。

自摄于Villa Lante

子曰:“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

孙子兵法也说:“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下,必败。”

唐太宗的“帝范”再次复述:“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

宋末沧浪诗话还是在强调:“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矣。”

对于学校中成绩优异的学生,也就是大家口中的“学霸”,只有立下比“年级第一”和“科科满分”更高的目标,才能达到次次考试稳居第一的效果。

这也让我想起了初一刚进校不久,我们诙谐洒脱、无论外形还是思想都别具一格的班主任。他依次要求我们完整背诵《春江花月夜》《琵琶行》《长恨歌》以及《兰亭集序》。我记得我们当时为了在规定期限背完,争分夺秒,各出奇招;实际上是苦不堪言,但又不得不背。实在没法,我们只得想办法苦中作乐。比如说,我晚上把脚放进洗脚盆,盯着脚盆里倒映出的灯光,出神地把它想象成江河湖海映出的月光。我一边用脚拨弄着水,想象着与来到水里的月亮玩耍,一边嘴里呱啦呱啦地念着,水凉了都未觉。最终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惊无险,通过了这些班主任设置的难关。之后我们也就渐渐淡忘此事。直到上了高中,我们才发现我们的班主任是多么有先见之明,他提前让我们背诵,理解并领悟了高中才需要学习的诗文!这不仅为我们的语文素养打下了基石,使其更为深厚不说,还无意间给本就繁重的高中学业清理出一条高速路。现在回忆起来,我由衷的感谢我们初中班主任,他不因为我们只是刚进校的初中生就“思维定式”地认为我们不能够学更高阶的知识,而是用更高阶的知识拓宽我们的视野和知识面。

几个世纪前的杂志插图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费曼先生的个人轶事里:他给年仅十四五岁的妹妹送了一本大学的天文学教材,后来他妹妹就成了天文学家。知道费曼先生的事迹和伟大领袖的思路后,我突然觉得这“求上得中,求中得下”的逻辑不仅可以适用于每一个人,而且同样适合整个社会,更不用说大大小小的团体、组织、系统了。甚至于,某最高社会意识形态和我们当下的形态之间的关系……在此不做详述。

按照上述的逻辑,每个个体都应该以一个“更高”的目标而行动。比如说,如果我想考好英语,我就该以一个以英语为母语的英语使用者自居;如果我想成为优秀的英语使用者,我就该以英语文化研究者的状态自居;如果我想以英语文化研究者为自身身份,我就得以语言研究者、文化研究者的水平和态度为目标;再高一级,就以深入钻研历史、考古为准绳……总之,每一个阶段都要看远一些,甚至可以从一开始就看到最远。高瞻远瞩总是不被旁人理解,没有关系,坚持自己的目标。然后……不说话,埋头做事。

这样我们就知道了,为什么要早立志,为什么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就是原因。

但这里面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我们容易局限在我们的认知范围内且不自知。因此我们会带着许多的盲点,自以为是的选择不太恰当的方式和策略。发心当然都是好的,是为了解决问题,但并不见得有效,甚至还有副作用——就像文章开头就提到的那样。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当我们忙着在截止日期前完成一项工作任务,或是准备一项迫在眉睫的考试时,我们不会想太多关于“我这样的处理方式对以后会造成的深远影响”“我现在所学习的知识,以后能够在哪些地方派上用场”“我现在处理问题的方式从长远看是否合适”“如果这次失败了,要怎么收尾”的问题;而当我们已经作为熟练的职业人士或是优秀的学生时,我们也未必考虑过要成为更高一级的存在,甚至可能会觉得这件事情就这样了,没什么好探讨研究的了。

而以上这些还都是我们大多数人到一定年纪都能理解的范畴。如果某一件事情——而且一定会有这“某一件事情”,它是当下这一系列设定的极限,那么再往上,会是什么?比如我们一直在说,世界的终极问题是什么,人类的终极使命是什么呢?

我们似乎都无法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说来可笑,人类连自身的问题都还没有解决清楚,就已经开始对于边界的探索了——而且是早就开始了。这是出于远古生物的狩猎本能吗——永远不满足,永远想要获取更多。

莫奈的塞纳河

但是这样的探索精神用在某些方面又是非常可敬的。科学家们通过无数次的探索,才划分出这么多稀奇古怪的一般人难以理解的学科,然后继续在到底怎么划分各个学科的界限的问题上不断纠结和探索。但很多学科,连科学家们和研究者们都难以准确预测其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最终极的目标。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设立目标,避免陷入合成谬误,分解谬误以及集体行动的逻辑谬误当中呢?很多人都容易犯以偏概全,以全概偏的错误,适合局部的不一定适合整体,适合个体的不一定适合群体,反之亦然。因此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理智的头脑,在集体洪流中抽身而出——就算当时的集体行为,看起来是多么的明智、可靠、安全。然后耐心,定下心来,好好分析自己,找到自己的独特战略定位。这是一个基于价值链分析的独特战略定位,找出自己身上某一个或多个明显优于对手的价值环节,着重培养、打造和发展它(们),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然后,此刻还不能掉以轻心,还要准确识别竞争对手或者是同流之人,分析比较他们与自己的优势劣势都在何处,以及各自能力圈在某一共同领域的占比范围,提前做好观察记录。俗话说,凡事预则立。做足了充分调查和准备,进行了理智的分析判断,才能够更好的做出更高质的决策。

并且正如前文中提到的,我们还能够通过这一系列的思维过程来减少自己的盲点。因为盲点不仅限制了我们对眼前问题的看法,更要命的是它还限制了我们对潜在问题的发现力。这使得我们目光短浅,稍作分析就会沾沾自喜。我们看问题将只能够停留于事物的表面,而那些深层的、二阶的效应和结果都是我们无法预判的。

比方说,作为一个人类,如果我们并不满足于成为一个一般意义上的“好人”或“人类楷模”,我们的目标又该是什么呢?如果没有上述的这些好与坏的概念,我们怎么让自己知道当下我们应该做什么呢?虽然我们无法准确预测未来生活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和困境,但是我们依然可以借由积累经验和不断思考,在大脑中一步一步搭建起思考的模型系统,以帮助我们准备好应付世间各种波云诡谲的变化。虽然说相对于解决问题而言,能够预防问题、在问题出现之前就避免他的发生是更好的,但是鉴于我们每一个人的理解能力各有不同,帮助别人理解其问题的行为也层出不穷,且结果多是好心办坏事,所以能够完全的避免问题是不太可能的事。我们只能够学习如何更准确的理解问题,以及如何更多面更多元化的看到每个解决方案的一阶、二阶,以及更深层次的影响和结果。

说来容易做来难,大家小时候都有一个“长大后我要成为科学家”的梦想,现在长大了,是不是才觉得这实际上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比自己当年想象的还要困难得多。因为真正的前沿科学家,就是那一群尽管不知道自己每日所做的事情会带来什么,依然坚持前行的人。那是在一片无边迷雾之中,敢于一步步向前,为后人拓宽道路的人。而他们之中,也许只有极个别的人,才能成为我们耳熟能详的科学明星;绝大多数的人,都在迷雾中渐行渐远,直到杳无音讯……

探索者的伟大,远超我的想象。纵然如此,我也绝不停下探索的脚步。毕竟我们每一个人生来就是探索者。

与君共勉。

中国月相分析图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