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不会让你变老,你依旧可以肆意大笑。
图片来自网络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原本只是脑子一热想要百度一下「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的由来,却没想到被上面这段话触动到眼眶发红。
我向来是个很恋家的人,虽然在年少轻狂不甚懂事的时候也曾与父母拌嘴吵架闹意见,但对家的依恋却更像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
如今,即便已经独自在外工作一年有余,我也并非是一味依赖父母而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但依旧时常想着要是能一直在父母跟前该有多好。
我知道,如果我现在在家里,我一定会被我爸妈的唠叨烦死。
我爸会毫不倦怠地一遍又一遍地跟我说:「看书看手机不要离那么近,眼睛还要不要了。」
我妈则会毫不避讳地在我对着手机笑得一脸诡异的时候凑过来问:「哟,在跟哪个男生在聊天啊?」
可即便是这样,我还是很想要留在他们的身边,因为我知道只要有他们在我就会有一种莫名的安全感。
只是,我终究会长大成人,父母也终将逐渐老去。
这不禁让我想起日本畅销书《父母离去前你要做的55件事》的封面上,有一个特别残忍的公式:假使你的父母现在60岁,父母余下的寿命是20年,你每年见到父母的天数是6天,每天相处的时间是11小时,所以:20年×6天×11小时= 1320小时,也就是说,你和父母相处的日子只剩下55天了。
那我呢?我今年22岁,在距家六七百公里的地方工作,一年大概回去一两次。假使我的父母能再活40年,那是不是意味着我能和父母朝夕相处的日子最少只有110天了?
嗯,3个多月,110天,2640个小时,竟然还比不上我在娘胎里呆的一半时长?而我所谓的40年也不过是我的一个假设,这一切都是不可预知的。
我们总以为未来以后这些字眼离我们还很遥远,我们总觉得自己依旧是那个不谙世事的孩子,可是却时光却在不经意间从父母的耳鬓冒出几缕白发。
我们更善于给自己找各种各样的理由,说得自己永远有很多事情要忙,于是我们没有时间陪父母好好吃顿饭,没有时间陪父母拉拉家常,更别说常回家看看父母。
可是,扪心自问,我们真的有那么忙?又或者说,这世间还有什么比父母儿女更值得拥抱珍惜吗?
龙应台先生在《目送》里写道: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对此,我是不大认同的。明知时光与未来难以把握,又为何不趁自己还年轻,趁父母还健在,趁一切都还来得及,痛痛快快地去追一追呢?
每当我说起自己只会在大城市待几年,日后终究还是要回到父母所在小城时,朋友总是对此嗤之以鼻,继而以教育孩子般的语气告诉我说:「以后你就不会这么想了。」
可是又为什么不呢?我至今还在遗憾外公离世之时我没能陪在他身边,更遗憾没能报答他老人家多少年来的宠爱与疼惜。
我斗胆猜测那个说:「这世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离死别,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的人,大概只体味到爱而不得的辛酸,却没有经历过失去亲人的痛苦吧。
否则,他就应该明白「子欲养而亲不待」才是这世上最让人难过和追悔莫急的事情。
就像季羡林老先生有言:
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所以啊,我希望着不论是前面那与我们渐行渐远的父母,还是后面即将呱呱坠地的儿女,我们都要抓住每一个可以在一起的瞬间,相互陪伴相互依靠,用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来给予彼此更多的温暖。
我呀,还是会坚持想要留在父母身边,不是因为游无方,而是因为只有在你身边,我才敢卸下伪装做回自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