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地铁二号线的支教

2017-07-22  本文已影响9人  StutteringBird

“暑假什么安排呀?”

“去支教,大学里总要去支教一次!”

曾几何时,“支教”这两个字在我心中占据了一席之地,被视作像服兵役一样的公民义务。

在社团大小伙伴的齐心协力下,我们联系到了在社区服务领域卓有建树的“南京协作者”,并与他们的工作人员、实习生定下了暑期支教夏令营的计划,服务对象是一到六年级的孩子们。

由于活动开展的社区正好在地铁二号线的最后一站“油坊桥”,而我们的校区身处反方向倒数第二站,每天过去正好是一个小时整的地铁,因此我也把它称为“跨越地铁二号线的支教”。

我们的第一次会面

Wednesday,Week 1

孩子们正式上课的第二天,我迎来了自己的第一堂课——南京文化公开课。

“你是南京人吗?”——“不是”

“你是学这个的吗?”——“不是。”

“那你怎么想起来教这门课?”——“当时他们选剩下的。”

我就这样“被选择”了看起来高大上的文化课,往熟悉了说是语文课。

在备课的时候,由于缺乏经验和文化积累,也不知道该如何在一群小学生面前大谈南京文化,我一度有咨询高中语文老师的念头。之后,通过广泛查阅资料,我将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和刘禹锡的绝句《乌衣巷》确定为课程内容的备选项,二者都是由古南京所起,各自在文坛和诗坛有着不菲的影响力。最终又放弃了情感深刻细腻的《背影》,决定在有限的时间里带大家领悟《乌衣巷》背后的深意。

但真到了授课时,小孩子可不那么好商量的跟着我走。在“画出心目中的南京”环节,孩子们的印象集中在高楼大厦、环境污染、车水马龙一类的大城市通用词,南京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没能在他们的心中形成一个概念,大家对绘画细节的纠结也让这个环节的耗时被严重拉长。等到了分享的时候,又鲜有人愿意主动站出来向大家介绍画作的内容,在其他志愿者的鼓励下,现场还一度出现了不和谐的场面。

孩子们在我的课堂上

由于眼前的这批孩子大多为安徽籍,对南京的了解未必比得上通过高考来到这里的我们。在修改后的授课计划上,我真正留给《乌衣巷》的时间并不多,也把要求从“理解”改成了“了解”。谁料想惊喜总在不经意间出现,虽然画完画的教室已经嘈杂到超出了我的控制力范围,但保有着强烈学习兴趣的几位小姑娘却像着了迷一样,兴奋地冲向前排,要求我解释“王谢”、“堂前”的意思,就在这个时候,小孩子有样学样的特点展现了出来,后排原本闹腾着的几个小男生也凑到了前面,生怕错过了什么宝贵的见闻。一时间,问这问那的声音此起彼伏,我只好带着他们齐读古诗。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当整个教室的孩子一起跟着我诵读《乌衣巷》时,成就感催化的喜悦之情让我陶醉在场景当中,在那一刻我觉得为了这首短诗备课一整天、看完了所有有关这首诗的教学视频是有回报的。或许孩子们在我讲解的基础上依然无法理解刘禹锡对时代发展和社会变化的感慨,但只要他们能在未来的课本上看到《乌衣巷》,或是在某个傍晚走进了乌衣巷,还能因为这次特殊的经历对诗歌有哪怕是一点突出的印象,我就感到欣慰和满足了。

Saturday,Week 1

我之前看到有中小学生参观校园时,总会格外心疼带队的小导游,在烈日下走过一个又一个标志性建筑,为了不制造噪音只能用纯嗓音向大家做介绍,甚是不易。

同时又很羡慕,作为学校的一员,有机会向外人述说它的故事,亦是一份光荣与自豪。

当然,在很多情况下,前者的感情更为强烈,尤其是在亲身经历的时候。

校园参观日合影留恋

孩子们周六的课外活动安排正是参观大学校园,我们志愿者全员出动,带领着30余人的队伍打卡教学楼、图书馆、大学生活动中心、体育馆,最后回到校门,不算长的路因为这支壮大的团队而变得举步维艰。

学姐一边念着介绍词,一边用纸巾擦拭着汗水。我们跟在一旁,即是引路人,又是安全员,既要负责整支队伍正确的行进路线和合适的速度,又要仔细盯住每位小朋友,稍不留神他们就会爬上某个“禁止攀登”的石台。

在图书馆里,孩子们更是收不住的兴奋,穿梭于各个书架之间,对花花绿绿的书皮格外喜爱,也不管书中介绍了多么晦涩难懂、深奥前沿的知识,我和同行的小伙伴只能用手势来向他们示意:保持安静。

事实证明,当孩子和新奇的事物碰撞在一起,会产生外力所无法抗拒的强大磁场。这条经验定律,在我们带大家走过的每一站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忙完已是午后两点,一天中温度最高的时候,没顾上填肚子的我们只想回到寝室的床上好好躺着。

“大家记得向今天为我们辛勤付出的哥哥姐姐们道别哦。”社区工作人员的话宛如一块小石头,在人群中激起了千层浪。孩子们纷纷寻找陪伴了自己半天的志愿者,其中,小宁同学更是因为和大家相处融洽被一个接一个地求抱抱。

“哥哥再见”。正笑着看被人群包围的窘态小宁时,一个10岁大的小妹妹不知道从哪个角落冲过来一把搂住了我,我就像一个被混天绫束缚住的小妖怪一样,两只手臂被她紧紧锁在这个猝不及防的拥抱中,大家笑话的重心一下子转到了我的身上。

“至少,说明我今天有很认真的付出吧。”我细细回想着一天中最舒服的这几秒钟。

Tuesday,Week 2

到了第二周,我本以为孩子们会比之前更听话、更礼貌、更规矩,毕竟小的时候爸妈就是这样要求我的,因而在我的认知体系里,这就是好孩子的标准。至少,是我那个时候的标准。

可是,不管怎么看,眼前的这批孩子,都和“我的标准”都相去甚远。

晨诵是波兰诗人米沃什的短诗《礼物》,实习生带着大家一起朗读,“如此幸福的一天/雾一早就散了/我在花园里干活/蜂鸟停在忍冬花上……”当我正沉浸在清新淡雅的场景中时,小姑娘的杂音乱入了:

“姐姐,晨诵结束了吗?”带着极不情愿的语调。

随即,她的情绪也传播开来,周围的几个孩子也坐不住了,左顾右盼四下张望,全然不理会实习生的提醒,把美好的诗歌丢在一边。

“这世上没有一样东西我想占有/我知道没有一个人值得我羡慕/任何我曾遭受的不幸/我都已忘记/想到故我今我同为一人并不使我难为情/在我身上没有痛苦/直起腰来/我望见蓝色的大海和帆影”。短诗的后半部分需要的理解会意能力,显然还未被大家所掌握,耐不住性子倒也在情理之中。

晨诵结束后,工作人员安排了特殊的环节,要求我们和小孩子按照开营时制定的《志愿者规范》、《小营员规范》进行互评,指出对方之前一周表现的不足之处,以便在接下来的几天中做进一步调整和改正。

轮到我们评价小朋友时,我和同学毫不客气地提到了大家在认真倾听、独立思考、耐心细致等方面的诸多坏习惯,希望他们能尽快改正。

但很快,他们就用实际行动打了我们的脸:在学习时间里,躁动的教室一直安静不下来,我们稍作提醒就被拉着帮他们写作业,尽管有专门设定的答疑时间。很多孩子并未按照拟定的一日目标安心学习,而是抄起书架上的连环画看了起来,更有甚者,还和同桌玩起了卡牌游戏。一时间,实习生和志愿者们也是顾头不顾尾,混熟了环境的孩子们早已明白如何为自己争取更多玩的时间。

有时候,我们只能用陪坐的方式一个个盯住她们完成作业

中午,我和小伙伴叹着气悻悻地瘫在办公室的沙发上,“唉,还真是不让人省心呐”、“我也不懂怎么会这样”,希望糟糕的一天能早点结束。

在一日总结小会上,我向工作人员吐出了心中的苦水:孩子们拥有着远优于我小时候的客观环境,却没有丝毫珍惜的意思。小伙伴教他们编织凤尾结的时候,我就像他们的仆人一样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哥哥给我按着线”、“哎呀你按紧一点好不好啊”、“姐姐你看我做的怎么样”、“好了好了哥哥你走开”……

离家在外求学的我虽也在慢慢修养“百毒不侵”的内心,但在孩子们的呼来唤去中还是败下阵来。

这一天让我体验到支教生活的灰色,还把之前营造的彩色全部涂了黑。

Friday,Week 2

本次夏令营支教活动的倒数第二天,因为另有约,所以这也是我最后一次在这个夏天来到油坊桥。

早上,坐在地铁里,我一直在想,“最后一天了,就放轻松些,享受着过吧”。

晨诵是周敦颐的著作《爱莲说》,孩子们并不太懂,一方面是为篇章中的“蕃”、“濯”等生僻字所困,另一方面作者笔下的深意尚且不能让“世人”会意,更枉论眼前这些未经世事的孩子们。在最后一天,和孩子们一起诵读“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想来也是志愿者和实习生对他们的共同期待。

作业问题依旧是老大难,也不知是他们不会做还是不想做,一沾课桌就昏昏欲睡的样子确有我高三备考时候的几分模样。时而揪揪头发,时而瞄瞄抽屉里的卡片,我和小伙伴在教室最后悄悄指着“罪状”偷笑,随即走过去轻声提醒:“该写作业啦!”一下子把他们飘飞的思绪拉回到未解的习题上。

提醒不总是有效的,就有一个女孩,在作业时间没能很好地完成学习计划,因而得牺牲活动时间来补作业。遗憾的是,她正好错过了为文艺汇演而准备的舞蹈课,虽然嘴上依然犟着说无所谓,但是真的等到其他姑娘们都在教室里排练舞蹈时,她只能在一旁默默地看着,不留神发出些声响还会被哥哥姐姐们以嘘声对待……

我心头一凉,对于一个女孩子,尤其是没有任何舞蹈基础的女孩子来说,眼睁睁看着身边所有的孩子包括小男生都在跳舞,是件多么残酷的事呀。但事已至此,我也只好在心里为她祈祷,希望她能记住这次的教训,未来有机会站上更大的舞台。

孩子们第一次接触舞蹈课

一天很快就临近尾声,在“星星榜”的评选投票环节,我向在场的所有孩子表达了谢意,同时还半带矫情地讲着:

“我非常高兴看到你们在这两周里取得的进步,尽管程度因人而异;我也很荣幸能和你们共同成长,度过了特殊的半个月。今天我把代表着出色表现的星星投给了小蕊,这也是我第一次用这样的方式来给她赞赏。在此之前,我们志愿者一直想让这个盛满着大家优秀表现的星星榜能好看些,所以更多的时候是鼓励是加油。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在我心中小蕊就是最优秀的同学,我只是希望通过赞成她独立思考、专心学习、考虑他人的好习惯来让你们在以上这些方面找到榜样,那将让你们在未来还很长的学习生涯中受益匪浅。”

每天,志愿者在“星星榜”上给予大家鼓励

在他们填一日自评表的时候,我们离开了教室,我也就这样和孩子们、和社区工作人员、和这半个月的生活告别了。


小伙伴们常在一起谈论:我们到底是不是在做一次支教?

大家在网络上晒最近的照片时,评论中往往会说:“啊,你们这支教的环境都快赶上我们大学了”、“他们真的需要支教吗”、“支教不该是去落后的地区吗”……

我自然也有过质疑,但渐渐地,在夏令营中遇到的困难回应了我们所有的怀疑。

在来之前我觉得带孩子有什么可教的,还辛苦社会工作者大老远跑去学校给我们做培训。但真到了和孩子们接触的时候,他们性格缺陷、能力匮乏、阅历浅薄等诸多问题暴露无遗。一位素来温和的小伙伴曾被气到用分贝来镇压喧闹,结果无奈之举也只换来了三分钟的安静;惯用肢体交流的他们很少顾及我们的感受,小巴掌重拍在志愿者同学身上的疼痛,从外表上只看得出皮肤红肿;我自己也在授课中因一个孩子怒撕画纸而陷入尴尬,险些不知道该如何继续讲下去。

我曾准备好在每天自评的时候训斥他们,不理解为什么在物质充足的条件下不能安心学习,不明白为什么哥哥姐姐们一句接一句的鼓励博来的是坚决的“我不要”、“NO”、“我拒绝”。

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工作人员的电脑上看见了部分孩子的家庭情况简述,我才了解到孩子们几近空白的教育经历,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家庭的生存压力让父母对他们疏于管教,“放养”的模式让孩子们接触到了太多在他们这个年龄所不该接触到的东西,九成家人都是外省户籍,被迫流动到南京打工谋生,即便是这个以教育著称的省会也无法给他们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协作者”FAMILY

所以他们才需要“协作者”呀,作为短期志愿者,我们和这里的实习生、社会工作者一样,都是他们成长路上的“协作者”。短短的两个周并不能弥补他们在教育这条万马齐喑的跑道上落下的距离,但是至少能帮他们跑得快些,我们努努力,就能再快些。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