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到底是在买实惠还是在买心情
周末去家装市场选购装修材料,走进商场,满眼居然是315酬宾活动的广告横幅。
再进去一看,几乎每个店铺门前都摆放了几排金蛋,还有各种待发的礼品。活动时间大概就是315前后两周了。说起来奇怪,315不是打假吗?怎么这家装商场把315也变成了购物节?
暂且不说商家用315当噱头作营销,但如果真能买到价廉物美的必需品,在这个凑巧需要购物的时候能赶上打折实在是令人高兴的一件事。
然而,当我真正开始选购时,头痛事情却一件接一件的来了。
“买满X元就送X元现金券,买满X元就送X元电器券,本样式不参与活动,本样式可以参与活动A但不参与活动B,本样式不能同时参与活动A和活动B,本样式支持砸金蛋和抽奖,本样式可与另一样式搭配组合就送XX,买满X元某样式可参与下月抽奖,购买VIP券可获得赠送的现金抵用券,VIP券可用于X家联盟商户,连续购买联盟商户2家以上产品可获得额外奖励@@。。。。。”
在经过两天起早贪黑逛市场并订购了超过5家店的产品还拿了一堆锅碗瓢盆的赠品后,我终于搞懂了以上游戏规则。。。
同一家店,想要拿到一个切实满意的价格,可能需要经历选样式,算折扣,算活动折扣,问额外折扣,找经理申请额外优惠,找总部批准等等一系列过程,最后付定金最后等待确认最终价格。其中还需要各种用脑心算,口才发挥。。。
依稀记得去年的双十一,我没有完成一笔订单。原因大概是因为,算不清楚帐吧orz.不得不说,想要在去年双十一成功拿下优惠是需要一套数学公式的。。
突然觉得,在我国,碰上减价季,购物是一件耗费体力和。。脑力的事情。。
这大概也与我国含蓄婉转的文化有关吧,似乎不拿出些套路,就买到不到实惠。
与国人这种复杂的营销套路相对的给我印象深刻的,是国外折扣季的直爽。
记得在英国上学时,每当遇到打折季,各类大小店铺门前和橱窗上都贴着简短直接的减价标语。通常是UP TO 50% OFF(最高可享五折优惠),UP TO 30% OFF(最高可享七折优惠), 20%-50% OFF(5-8折优惠) 或者直接是 HALF PRICE(半价)。而店内也会明确的把不参与任何折扣的商品和享受某种折扣的商品分类摆放并标清折扣情况。
于是在这样的状况下,我看到的是实实在在的优惠,毫不夸张的同款产品过了一周后的价格减半。这样的简单直接,让人心情舒畅。
有人说,这是因为英国人蠢嘛,数学差,搞太复杂他们不懂。
你如果非要这么说呢,我也是有一点点同意的。虽然英国是个盛产数学家的国家,然而这个国家的大众似乎对数字并不在行。记得有一则新闻是一个超市店员在贴标签时把价格贴错:“一袋曲奇0.45英镑,两袋1英镑。” 对于幼儿园就开始学习加减法的我国群众,这一眼看上去就能发现的问题,在那个对数字不那么敏感的国家却是过了好一段时间才被发现。
大概是出于这一点,无论是买家还是卖家,这个国家选择了更简单直接的营销方式。而在其他欧美国家,我也发现了同样的习惯。
而我国消费者,似乎更加习惯于询一个高价,再砍一个低价,再接受一堆赠品或抵扣券。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购物舒爽,觉得自己花钱买了实惠。在此过程中,似乎还发挥了个人智慧。
羊毛出在羊身上,这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难道商家是傻瓜?
所谓的让利促销真的让我们买到了实惠吗?或许,只是在你来我往的价格博弈中换取了心理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