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贤智慧集

王阳明《传习录》下276——好音乐从哪里来?

2019-07-03  本文已影响2人  无住居士

276

原文直解

先生曰:“古乐不作久矣。今之戏子,尚与古乐意思相近。”
未达,请问。

【直解】先生说:“古乐已经很久不流行了。今天的戏曲,倒是和古乐的意思相近。”
钱德洪不解,向先生请教。

先生曰:“《韶》之九成,便是舜的一本戏子;《武》之九变,便是武王的一本戏子。圣人一生实事,俱播在乐中。所以有德者闻之,便知他尽善尽美与尽美未尽善处。若后世作乐,只是做些词调,于民俗风化绝无关涉,何以化民善俗!今要民俗反朴还淳,取今之戏子,将妖淫词调俱去了,只取忠臣孝子故事,使愚俗百姓人人易晓,无意中感激他良知起来,却于风化有益,然后古乐渐次可复矣。”

【直解】先生说:“《韶》的九章,就是舜的一个戏曲;《武》的九变,就是武王的一个戏曲。圣人一生的事迹,都记录在乐曲中。所以有德之人听闻之后,便能知道《韶》之尽善尽美,《武》之尽美未尽善(孔子对《韶》和《武》的评价)。而后世制作乐曲,只是做些词调,跟民俗风化没有任何关联,如何能改善民俗?如今要民俗返朴还淳,不如拿一些今天的戏曲,把妖淫词调都去掉,只取忠臣孝子故事,使得老百姓人人都能听懂,无意中激发起他们的良知,却是于风化有益,然后古乐逐渐可以复兴。”

曰:“洪要求元声不可得,恐于古乐亦难复。”
先生曰:“你说元声在何处求?”
对曰:“古人制管候气,恐是求元声之法。”
先生曰:“若要去葭灰黍粒中求元声,却如水底捞月,如何可得?元声只在你心上求。”
曰:“心如何求?”

【直解】钱德洪说:“我想要求元声不可得,恐怕在古乐之中也难恢复。”
先生说:“你说说元声在何处求?”
钱德洪说:“古人制管候气,恐怕是求元声之法。”
先生说:“如果要去草灰谷粒中求元声,就像水中捞月一样,如何能求得?元声只在你心上求。”
钱德洪说:“如何在心上求?”

先生曰:“古人为治,先养得人心和平,然后作乐。比如在此歌诗,你的心气和平,听者自然悦怿兴起,只此便是元声之始。《书》云‘诗言志’,志便是乐的本;‘歌永言’,歌便是作乐的本;‘声依永,律和声’,律只要和声,和声便是制律的本。何尝求之于外?”
曰:“古人制候气法,是意何取?”
先生曰:“古人具中和之体以作乐。我的中和原与天地之气相应,候天地之气,协凤凰之音,不过去验我的气果和否。此是成律已后事,非必待此以成律也。今要候灰管先须定至日,然至日子时恐又不准,又何处取得准来?”

【直解】先生说:“古人制作音乐的方法,首先是养得自己心平气和,然后才制作乐曲。比如在这里吟诵诗歌,你的心气和平,听者自然愉悦,这便是元声的起始。《尚书》说‘诗言志’,志便是乐的本;‘歌永言’,歌便是作乐的本;‘声依永,律和声’,律只要和声,和声便是制律的本。何尝在外面求?”
钱德洪说:“古人制作候气之法,是什么意图呢?”
先生说:“古人具备中和之体以作乐。我的中和原本与天地之气相应,候天地之气,协凤凰之音,不过是检验我的气是否确实中和。这是制成音律以后的事,并非要根据这个以制作音律。如今要候灰管需要先等到冬至,然而冬至子时恐怕有不准确,又从何处能去取得标准呢?”

笔记

为什么有的音乐沁人心脾,感人肺腑?这音乐的力量来自于哪里?来自于人心,若此心中和,则得天籁。
什么是中和?
《中庸》讲“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世间万事,都是此心之发用,不论是写文章、作音乐,还是待人接物,乃至治理国家,都是此心之发用。
若此心中和,则万物和谐,所以,一切功夫,皆在修心。
“古人为治,先养得人心和平,然后作乐。”作乐如此,何事不是如此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