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梦想是怎么死的?
十年寒窗苦读,我终于从一个骑行半小时就能绕一圈的N线小城市,成功考进帝都一所一本院校。对于我的高考成绩,家里人喜出望外,认为是我超常发挥。因为我们市的重点高中能考上一本的也就只有两位数,以往来看我的名次都在三位数之外,而偏偏高考时,我挤进了那两位数里。
每当收到一些或真心实意、或虚情假意的赞叹,我只有微微一笑。
谁又知道,其实我当时心里的梦想是清华大学呢?
清华大学,是每一个经历过高考、或者即将高考的人,都有过的梦想吧?
有的人把它变成了现实。
而有些人,像我,只有把它深埋在心底。
因为怕被人嘲笑——“你看那个谁,成绩不咋样,还想考清华,简直是笑话,真是不自量力”。
我很害怕他们说的是对的。
于是我去努力,想证明给他们看,他们说的是错的。
但是努力了一段时间,却发现,太难了。
于是,我也开始认同他们。认为他们说的是对的。
于是,我把自己曾经的梦想扼杀了,然后深埋在地底下。就好像拼命掩盖一个耻辱,不想让人知道。
甚至我也开始嘲笑自己:当时真是不自量力,做什么无谓的挣扎,现在考的这个学校不也挺好?
但是,得不到的总是在骚动,埋在地底下的梦想总是在深夜召唤你。
每一次,我也想默默努力,把梦想实现。
但是路漫漫其修远兮,每次在半路上,我就会怀疑自己是不是走错路了,然后返回,在最初的路口原地打转。
梦想,就在这样的拉锯战中,一点一点被消磨,渣都不剩。
这是我年少时期的一种思维方式,现在看来,有很多值得分析的地方。
这种思维模式是一个怪圈,会限制住我们的视野,不敢尝试新事物,不敢努力去追逐梦想,甘愿乖乖待在自己的舒适圈,活成自己痛恨的、别人心安理得的碌碌无为。
那到底是什么导致这种思维模式的产生呢?归根结底,是——志向短浅、心态消极。
还记得小时候看一些成功学的书,里面非常强调“自信”的重要性。当时的我恃才傲物、对之嗤之以鼻。我觉得我边玩游戏边学习,成绩也还不错都应该归功于我的聪明。聪明的人不需要什么自不自信。
现在大学毕业、进入职场,才发现那时候的天真。聪明是最不值得一提的事儿,因为差距从来不是由聪不聪明决定的,而是由志向、心态决定的。
志向决定了你要做什么,心态决定了你能否做成。
我之所以总是半途而废,首先是在志向上过于狭隘。在一个N线小城市,我只看到了能考上一本的荣耀,却没看到放在全省、甚至全国,我的成绩根本不值一提。当我开始萌生出考清华的想法时,见识浅薄的我并不知道如何付诸行动去争取,而是根据身边的情况给自己设限——市第一都很难考上,我又怎么能考上?
其次,就是在心态上不够积极。积极的心态,首先就是要足够自信。当你想做一件事,却只凭别人的质疑就否定自己,认为自己肯定做不成,然后就弃械投降。你确定这不是在过家家呢?
我们都知道做成一件事需要坚持。但为什么坚持那么难?就是因为不自信。当我们自己开始质疑自己,精神会分裂出一个魔鬼和一个天使在互相打架,一个叫你放弃、说你根本做不到,另一个叫你再坚持一下,还有希望。这个时候其实在消磨我们的意志力。如果我们足够自信,那么天使很快就会打败魔鬼,我们大获全胜、继续轻装上阵。
因为自信,所以才能一直坚持。
没了自信,也就没了坚持下去的力量。
做老师的我,见过很多孩子,遇到一点挫折就破罐破摔,故步自封。
放弃,看起来保护了他们的一些小尊严,别人会说“他挺聪明的,就是不爱学。要是真学习,肯定比现在好。”
其实,这只是不谙世事的一点小聪明,是最不相信自己能做好、最怀疑自己的表现。
他们怕自己努力之后,仍然到不了想去的地方。他们不敢承认自己的这种不优秀,不敢面对,唯有逃避。他们待在原地嘲笑那些追梦的人,希望所有人同自己一样,半途而废,永远到不了目的地。
但是他们不知道,人生那么长,长到可以让你实现每一个梦想。
真正优秀的人,都是把姿态放低,扎进最深最深的泥土里,那样才能汲取最多的养分,长成伟岸的参天大树。
他们的志向,在千里之外、浩瀚苍穹。
所以他们不会在乎你在原地的闲言碎语。
其实智慧的前辈们早已经在训言中有所启示:
君子当志存高远、自强不息。
细细品味,无论对于求学、还是以后的漫漫人生,都是至理箴言。
愿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