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填报听谁的?

2019-06-13  本文已影响0人  大家学APP

高考报考也能靠“AI”?别让人工智能决定你的未来

人工智能成为了近年来的热潮,在高考结束后,也出现了很多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的产品,称可以通过性格测试、模拟填报、同位分计算来帮助考生快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校和专业。

那么,人工智能真的能让志愿填报更准确吗?

刚高考结束的小李同学这两天在手机上下载了十来个高考志愿填报软件,但当他将自己的估分输入软件后,他却更迷茫了。“每个App根据我的估分和其它维度的指数,推荐的学校方案却大相径庭,我反而更不知道该如何选择了。”

大数据或许可以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但不应该完全依赖它。不少打着大数据+人工智能旗号的公司,提供的信息却是过时的甚至错误的,还存在着咨询顾问良莠不齐等问题。大数据并不适用于高考志愿的选择,志愿报考需要个性化和“对症下药”,需要真正了解考生的学习情况、排名情况和兴趣志向才能找到最适合的专业。

高考考学生,志愿考家长?

每年到填志愿时期,家长之间就开始互相打听去哪所学校好。很多家长自己没主见和高考报考知识,只会盲目听从他人的意见。人家说好就一股脑跟风去学,人家说不好就一棒子打死某学校或专业,完全不懂从人生、职业、学业等诸多维度来定位高考报考方案,导致最终的高考报考严重缺乏科学性

大多家庭,都是孩子进了大学后才发现,当初填志愿太盲目,选错填错,追悔莫及。

掌握报考的逻辑,比AI更智能、比家长更专业

高考志愿填报是一件需要“技巧”的事。如何把我们的分数转化为我们理想的大学和专业,需要有清楚的报考逻辑,需要把自己变成报考志愿的高手

不要去听那些看似专业但是只会罗列很多专业信息却没有重点的课程,信息越庞杂,我们能够获取的东西反而更少。高考报考要掌握的不是一堆数据,而是逻辑

拿辽宁省举例,高考改革之后取消批次的划分,将一批次的7个志愿和二批次的9个志愿合并,一共可以报16个志愿。这样的改革其实是让报考变得简单了。这样的改革下我们要把握的报考逻辑就是:什么样的分数上什么样的大学。

在16个志愿中,应该有几个志愿是冲一冲,几个志愿是保险,几个志愿是搂底?这时候我们志愿分布的逻辑就应该是:少、多、少

在冲一冲的志愿里,应该报什么样的学校?这时候要使用的逻辑就是要按照位次跟往年进行比对。

以上只是高考志愿报考的一部分逻辑,出自名师联盟崔晟老师的【专业报考—技巧与观念讲解】,这个课程主张用最精准的逻辑来讲授填报志愿的方式,通过合理的使用数据,让考生自己就可以成为填报志愿的高手。

高考名师崔晟老师

不用再去依赖不靠谱的人工智能,不用再人云亦云地跟风。把看似玄学一样的志愿报考变成一道题目,只要掌握报考方法,就可以得出正确的答案。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