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东藩民国史读后感
粗粗地读完了蔡东藩大师的《中国历朝通俗演义》,如果分开谈的话,很多有趣的点可以写好多期文字,先记一下总体感受吧:
1,蔡东藩是清末和民国时期的人物,民国人写民国史,自然是写的详细具体真实且有还原当时民心的独特风格、见解与意义。前面某些朝代例如五代、元等少数民族统治全国的,都是只有六十章回,大朝代如唐宋清等一般是100回,但是民国时期这段并未完整叙述到底的时代竟然足有160回,相当于两个朝代的体量。其中从袁世凯到孙中山第二次北伐这段在以往的教科书里往往是“军阀割据混战”草草了事。
实际上这段历史非常有趣,社会变化巨大,极新与极旧并存,面对着复杂的国情和国际局势,很多人物比如孙中山、曹锟、大徐、小徐、张作霖、吴佩孚、唐继尧、卢永祥、还有牛逼跋扈的儿子号称民国四公子之一的卢小嘉、孙传芳等人,都是利弊均沾,很值得玩味的人物。大体上这个时期抱有用武力统一全国然后借着施行训政乃至宪政的理由去自己先做军政的总统这种思想是再正常不过了。无需用什么道德去评价,是那个时代的国情民情使然。直到孙中山在那个年代改组国民党之后方有了统一思想信仰和区别于军阀们的军队战斗力。对外对内逐渐坚挺起来,争取自强自立,而且包容得允许共产社会人员加入事业。
比较可惜的是《走向共和》电视剧主要是从清末拍摄到老袁,而《觉醒年代》则是从蔡元培、知识分子角度以及五四之后的共产酝酿觉醒为止。都没怎么刻画期间的军阀画像,或者说画的不精细,《让子弹飞》这样的也主要是为了借古喻今,总之,民国大师能写好民国史实在是一件幸事,现代人估计是写不出也不能写现代史的了。
2,从大历史上看,不禁思考一个问题,就是我们中国历史中到底是有强人强君的时候好还是没有强君的时候好一点呢?第一判断是有强人的时候好,比如汉武大帝,唐太宗,康乾盛世,没有强君的时候比如战乱频繁的时代,还有弱君的时候比如宋徽宗、明朝那些德宗之流,清末的同治光绪等,再昏的就更不必谈;这些时候对于大国与小家应该是都不利的。
然后唯一要注意的是那些圣君强人们在晚年一般都有点犯错的情况出现,包括汉武帝,唐太宗晚年也犯迷糊安排不好后世,康熙后期九子夺嫡更是败笔,乾隆骄傲自大豢养和珅,等等,前面的功绩对大国有好处,强人也有好名声,后期的事情则对大国走势稍有不良影响,对普通百姓则是艰难增加、很是悲苦。所以还是期待有强人,然后牛气几十年,然后安排好后世,见好就收,那就完美,于国于民实属真幸事。
今天就先记录一下这两个总体问题的小思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