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的逻辑
昨天听到一本书叫《职场的逻辑》,据说一个很厉害的人,在外企私企,做到顶级高管的级别,根据他的经验、对职场的理解,写了这本书,还经营了一个公众号。
我每天写两千字,感觉就挺不容易,人家做到高管,还有公众号,卷王,可能也不过如此吧。每天写,写出新意,并不断超越,比之前做得更好。这本身就很难了。
当然我写这些,并不是捧臭脚,不是为了说对方多厉害。而是想说他带给我的启发。
怎么找到理想工作?培养兴趣,做了三年左右这份工作,发现还有热爱。选择一份工作,长期持有,在这个过程中培养爱好,不断爱上这份工作。
这个工作有让我爱上吗?好像没有,工作给我的感觉是,我是工具、螺丝钉,目的是保证这个环节不出问题,正常运行,在这个过程中, 我的消耗,我的情绪是不需要关注和在意的。
听上去是在把人物化,也许正是这个物化的过程,让我特别需要在别的地方获得情绪价值,不管是看小说,追星,看电影或其他。感觉到工作对我的强消耗,在这个过程中,爱上工作,这是不是斯德哥尔摩?这需要多强的被虐倾向啊?
也许我可以把工作拆分开来,工作的某个瞬间,某种情况下,我是可以获得满足的,某些情况下,我是被消耗的。工作摸鱼、看小说、写文章时,我感觉挺满足的。
很多工作堆在一起,等着我做,好几个人在旁边排队,提各种需求,这让我感觉很不爽。一上班,连续三个小时,喝水的时间都没有,这也让我感觉很消耗。
而且有时给别人提供帮助,对方还会把不愉快的情绪,投射到我身上。不仅没感谢,理所当然,还会生气,觉得我做得不好,得寸进尺,让人感觉很火大。
我发现对于不愉快的事,可以持续不间断抱怨一千字,而对愉快的事,两三句就说完了。也许需要做的不是停止抱怨,而是调整注意力,放在满足、愉快的事情上。或关注那些我能施加自己的一个力,让事情从不愉快转向愉快的事。
言归正传,除了培养爱好,还要做好财务准备。尤其是在30岁之后,中年面临转型的人。有句话说20岁的自己是30岁的原生家庭。在这方面,20岁的我好像做得不太好,如果打分的话,大概打5分。
能有5分也不错,是什么支撑我打5分,而没更低呢?我要引导自己,关注积极方面,而不是一直沉浸在消极里。我始终在学习,不断成长,这就很棒。不断精进自己,始终在成为更好的人,可能有事与愿违,但我一直在写作,在成长,这非常值得肯定。
其次,一直在疗愈自己,做出能力范围内最好的选择。这一路走来,经历过很多的风雨,磕磕绊绊,跌跌撞撞,挺不容易的。也明白成长了很多,知道了自己想要什么,不能接受什么,可能也是种收获。
不断积累人脉关系,就是接触认识想认识的人。寻找内部推荐的机会,而不是海投简历,尤其是对30多岁,转型的人。这样确实会轻松一些,多跟以前认识的老朋友联系,为自己的职业转型,做好准备。
最后是,培养通用技能。必须要在自己当下的本职岗位技能之外,尽可能多地点亮自己“技能树”的各个分支。上课外兴趣班,不是小孩子的专利,转型的人也需要在高压力、短时间内快速掌握新技能。
优先要修习的,有两类,一类是各个行业中都需要的通用技能,比如当众演讲、销售技巧和财务知识,尤其是财务知识,对现在的我来说特重要。财务约等于现实,看到这一点,就不得不做好储蓄和准备。
另一类,是你所在行业中的核心技能,比如对于制造业来说,质量管理技能就很重要,外贸行业,掌握包括英语在内的一门或多门外语,就是核心技能。
我这个岗位有什么核心技能?好像没,没啥核心技能,普通文员,随时都会有人替代,职场老黄牛,是个人都可以。没市场竞争力,随便来个人都能替代。那我该怎么做点不一样的呢?
为他人提供高附加值的服务。配合时代需要,给客户提供附加价值,在客户心中建立信誉,并不断复制最初的成功;这三条分别对应的是:能力、人品,还有一点运气。
听上去感觉有些难,需要能力、人品和运气。可活着本身就不容易,那我能做的是,全力做好手头的事情。记录观察思考分析可能的机会,希望我40岁可以有个不错的原生家庭。
知己知彼,了解自己和竞争对手,同时不要拘泥于一时的薪资待遇,要始终拥有超越自己部门职位,把自己现有的职能纳入整个公司,乃至行业现状与未来去考虑的意识。
把自己纳入整个公司、行业现状,甚至未来中去考虑。醍醐灌顶,好像我从没这样想过,那这样的机会也不可能出现在我的生活中。好在现在看到也不晚,看到是件好事,始终比没看到,模糊、浑浑噩噩的生活好。
看到就可以为之做准备,观察思考分析,及时不能把握住,也比什么都没看到好。思维的跃迁,认知的升级,可能就在这看见中诞生。
总结:1.不断创新,写出更好的作品。
2.找到理想的工作?培养爱好,做好财务准备,积累人脉,培养通用技能。
3.为他人提供高附加值的服务。配合时代需要,提供附加价值,在客户心里建立信誉,不断复制最初的成功。
4.把自己纳入整个公司、行业、未来中考虑,看到自己所在的点线面体。
谢谢你的欣赏,欢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