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018年12月13日上海某大学陆某某自杀事件

2019-01-07  本文已影响0人  心学小能手

此处声明,没有妄议死者的意思,他经历的痛苦我们无法体会,这里只是讲该事件带给我们的启示。

大学生自杀事件时有发生,前几年更有很多轰动全国的学生事件,这里不一一点出,我只想表达一下自己的一些感触。

教育,教书育人。我想在与传授知识的对比,育人是更为重要的。虽然这几年教育部一直在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但是据我的观察,我看到的只是多了一些宣传条幅、海报,偶尔的心理测试,其他就没有了。中国一直以来就偏向粗放式的培养,“扩招”后的大学生数量激增,大学的基础条件、教职工配置与教育理念都没有跟上。

当然近几年各大学都有很大的优秀成果,但这里我主要是想说做的不好的地方:

1.心理健康教育实效甚微。将近十年的大学生活告诉我,学校的心理健康形式非常的单一,什么条幅、海报,真的会有人去看吗?唯一有效的可能是各种班长团支书的“小报告”,对同学们的思想动态比较了解。然而在“抵日”“抗日”的游行示威等活动的时候,学校却显的那么在意。一个大学生在学校四年,几乎从来不会知道学校有个心理健康中心(也可能这个学校真的没有这个部门),更不知道怎么来抒发自己的负面情绪,除了喝酒、倾诉与自我调节,其实并没有专业人士的指导。

2.学生的硬件设施真的是能省则省,办公楼、会议室、校区绿化确实很气派。“以人为本”体现在何处?8人本科生、10人本科生住在阴暗潮湿的宿舍里,6人间硕士研究生宿舍,4人/2人间博士研究生宿舍,学校的教育经费都花在哪方面,每个大学生估计都能说出一二,会深有体会。

3.教育理念问题。老师是什么,教你做人的导师,不只是在几十甚至上百人的大教室里讲完就走的讲解员。这一点真的是需要羡慕民国时期,老师与学生亲如一家,在家里聊学术、聊人生、聊国事,学生有机会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里表达自己的想法。

4.学校的国际化真的“国际化”吗?难道多招几个外国留学生,给他们最好的宿舍住、给很多留学补贴就是国际化吗?有多少学校把仅有的优质的教学资源给了外国留学生,每月补贴可以让他们过的非常小康。有的学习为了扩大留学生比例,什么学生都要,来了就给钱,有些素质低下的外国留学生来了之后做了很多不道德、不文明的行为,然而却“国际关系”来搪塞。一个学校的国际化是靠他影响全球的名誉来实现的,不是靠金钱。

5.最重要的一点:大学生一定要珍爱生命!不可因忍受不了屈辱就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这样带来的不仅仅是自己人生的终结,更是家人朋友终生的伤痛,尤其是父母的极其极其的痛苦。

在这个“转型”的社会,纷繁的“矛盾”与美好的“愿景”并存的时候,虽然不满,但我们能做的也许就是,调整心态,灵活变通,此路不通,再换一路。

有得有失,是很正常的事情。

不必过于执着。

事件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_p2qPTj0M3bKEcWCrbBZ8g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