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哲学简史》2孔子 孟子 老子
孔子,中国历史上大量招收私人学生第一人,讲授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述而不作,对社会,首要是正名:在社会里,任何人有其名,就应当完成其责任和义务;对于个人品德,强调仁和义,义是事物应该有的样子;“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仁的本质是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之所欲,施之于人。”
知命:一个人所做所当做的事情,其价值就在做之中,命是朝着一定目标前去的一股力量,是宇宙间一切存在的条件和一切在运动的力量,外部条件是否配合,完全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因此,人所能做的只是竭尽己力,成败在所不计,就永不失败,能够这样做,人就不必拳拳于个人得失,也不怕失败,就能保持快乐。“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朝闻道,夕死可矣,道是道路和真理,十五而有志于学,是立志学道;三十而立,是指到三十岁时懂得了行事为人的准则;四十不惑,是到四十岁时懂得了人生的智慧;五十六十岁懂得了天命和顺命,他在做他的工作时,意识到他是在遵循天命,受到上天的呵护;七十岁时,行为不再需要意识去引导,可以顺乎自然。
早期道家在顿时之后还为他们的生活方式说出一套道理: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河,不过满腹。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道家哲学的出发点是保全生命,避免损害生命,老子书中大部分论述是试图显示宇宙万物变化的法则。
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履之相似,天下之足同也。人们共同之处比相异之处要多,世人只要充分发展本性,人人都可以成圣,“人人皆可以为尧舜”。
老子:知识既是欲望的主人又是欲望的仆人,人的知识越多就越不知足,不知止。我们今天仍用日出 日落这些词语,虽然我们知道,太阳在太空中并没有出,也没有入。
大多数人只思考形而下的存在,即现实世界。名家对“名”的思考,乃是对思考进行思考,是在一个更高层次上的思维。一切形而下的事物都有名字,凡无以命名的必定是形而上的,道家所说的“道”和“德”,便是属于这一类的概念。道是无从命名的,而万物之名又都是由道而来,“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道作为万物本源,无从命名,无法用语言表达它,但我们又想表达,“道”其实不是一个名字,称“道”为“道”和我们称一张桌子为桌子是不同的,这个名字只是一个指称,乃“无名之名”。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时间上有先后,逻辑也有先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即有,道生一,就是有生于无,二和三是多的开始,从有产生出万物。万物都是变动不居的,但决定万物变动的法则却是不变的。物极必反,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少则得,多则惑。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die身不殆。”知道事物变化的常理,人的思想就明智,明智的人就得以避免偏见,没有偏见人的思想才能全面,思想全面才能胸怀广阔,胸怀广阔的人得见真理,得到真理的人将持续不败,终身也不会跌倒。
“不自是,不自恃”“不求全”,一个谨慎的人应当温和 谦虚 知足。温和就能保持自己的力量强大,谦虚使人不断进步,知足使人不至过分。“知止所以不殆”。
“无为”并不是叫人完全不动,它的用意是叫人不要以多为胜,“少”就是抓住要害,活动应限于“必要和顺乎自然”的范围,力气平易朴实。“朴”是老子和道家的一个重要思想。道就是“朴”之最,因为它连名字也没有;其次是“德”,就是事物天生的本性。人顺德,就是顺事物的本性行事。人失去了原有的德,乃是因为欲望太多,知识太多。人竭力满足欲望以求快乐,但是欲壑难填。和强调寡欲相联,老子还强调人要弃智。儿童的知识和欲望都比成人少。“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婴儿的率性纯真应当极力保持。但圣人的“愚”和常人 儿童的“愚”不一样。圣人的“愚”是修养得来的,它高于知识,比知识多一些东西而不是少一些东西。“大智若愚”。常人和儿童的愚是自然决定的,圣人的愚是心灵经过努力而达到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