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文艺却忧伤的年轻人
1、精神世界和现实世界是两个彼此独立而又相互依存的世界,人类进入近现代以来,精神世界开辟的越来越大,文艺世界又是精神世界中占比最大的一部分,千百万种艺术作品,书籍,小说,电视,电影,音乐……你可以在其中跨越时间的束缚,打破空间的禁锢,脱离这个沉重的肉身,体验瑰丽的想象力,人间一切美好的情感,这些足以让一个人在其中耗尽一生而乐此不疲。与之相反的是,现实世界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依然是衣食住行,车子房子老婆孩子这些东西,逼仄、无趣得多。
2、神经系统专家将人类的大脑区分为三个部份:脑核(爬行脑)(Central Core)、脑缘系统(Limbic System)、大脑皮质(Cerebral Cortex)。脑核(爬行脑)部分是掌管人类日常基本生活的处理,包括呼吸、心跳、觉醒、运动、睡眠、平衡、早期感觉系统等。脑缘系统(也就是白质)是负责行动、情绪、记忆处理等功能,另外,它还负责体温、血压、血糖、以及其它居家活动等。大脑皮层(也就是灰质)则负责人脑较高级的认知和情绪功能。
![](https://img.haomeiwen.com/i5818045/42e11674bc73a7d5.png)
现实世界的成功主要靠的是通过理性、逻辑分析,找到正确的方法,不屈不挠地达成目标,这里面讲究和他人的协作时的克制,情绪的掌控,用到的主要是大脑皮层。而文艺世界不同,试想一下让你最难忘的那几部电影,是不是让你时常回味看的时候的那种感觉,激发过你难忘的情绪,这里讲究对自我的放飞,对情绪的挑动。文艺享受、审美的提升主要靠脑核和边缘系统,文艺创作者深谙此理,通过故事,讲述方式、视觉冲击满足你的爬行脑。当然越是高级的文艺作品越是和现实相关,常常展现现实中人遇到的的困境、痛苦。而越是低级的作品,例如网络爽文越是将刺激和大脑皮层控制的理性思维割裂开来,和现实世界割裂开来,追逐释放的痛快。何况我们在欣赏文艺作品的时候常常主动屏蔽理性思维,比如在看电影的时候追求情绪的代入,对于细节、逻辑上的问题喜欢对自己说“看个电影嘛,这么认真干嘛;这么较真还有这个电影吗?”。这个方式得来的快感和享受和毒品一样,变成对现实世界的逃避。
又由于互联网时代,文艺的获得极度廉价,于是年轻人开始沉溺其中,感叹文艺的精致与美,感叹现实的俗不可耐。本来适当的文艺无可厚非,但是当大量大学生开始对无数电影讲的头头是道而对自己专业处于无知状态,对今后自己想走的路,想过的人生,自己的社会竞争力一无所知的时候,我们开始明白过于文艺的坏处了。
3、文艺青年问什么常常感叹过不好这一生?
演讲时话语中的理性思维只给人一成的印象,而大师们掌握的声音变化,肢体,故事给人的感觉要占到给你留下总印象的67%。在你站到台上一句话没说,你已经和观众的爬行脑,边缘系统开始对话了。文艺欣赏和理性思维动用的是大脑的两个不同的部分,而大脑中我们用的多的地方神经连接越多,人容易对此形成路径依赖,也叫我们的舒适区,我们习惯在此获得快感。而动用理性仔细分析现实中的困境,努力锻炼自己的技能,处理纷繁复杂的关系,为他人和这个世界创造价值如此之难,何必这么难为自己呢,何况这个现实世界这么乏味。
所以过于文艺青年问什么常常过不好这一生?因为过于陷入精神世界而逃避思考真实的现实世界。过于文艺的人常常对现实世界有一种隔离感,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将我们的大脑放到一个培养皿当中,给予相应的电信号刺激其实和真实也没什么区别,况且我们根本就无法证明这个世界就不是虚幻的。这导致他们对现实世界常常有一种虚无感。下面是老喻写给被“文艺情怀”和“虚无感”支配的人的一些话。
文艺情怀能够提供一种强大的叙述冲动,由此而生的情感经常对大脑产生大规模杀伤。叙述偏好者,尤其喜欢回顾。
回顾可以为过去赋予一种虚假的清晰性。事后聪明式偏差是一种众所周知的、经过多次研究的有关人类判断的幻想,它会阻碍我们从这些或其他任何故事中收集有用的见解。
索伦·克尔凯郭尔说:人生只能在回望中被理解; 但必须在展望中被度过。
忧愁,伤感,是文艺创作者虚拟世界的兴奋剂,是现实世界的鸦片。“文艺情怀”者,常常陷入“聪明而无用”的泥沼。就像《围城》里赵辛楣对方鸿渐说:“你不讨厌,可是全无用处。书生过于强大的叙述能力,以及消解一切的虚无感,令他无法摆脱无力、挫折与失败。全民赚钱、全民创业、全民成功学,是文艺青年的另一场兵荒马乱。
文艺青年尴尬的地方在于当所有人都奋力向目标奔跑的时候,只留下自己在原地思考目标的意义,最终发现这样的思考好像也没什么意义。
4、我们要警惕自己的多愁善感和叙述冲动。沉溺于纯艺术类的东西的年轻人,应该反思自己对知识的偏执,脱离自己的舒适区,去看到更广阔的世界,世界除了文艺,还有管理学、社会学,商学,你得研究组织和组织是怎么协作的,人和人是怎么相互影响的,金钱是怎么流动的,价值是怎么创造的,最后还有我们的世俗生活。
世界属于用理性把握真实运行逻辑的人,马斯克、巴菲特、芒格、盖茨都是对自己诚实到残酷的人,他们从来不用故事骗自己。所以,那些文艺的年轻人,若你现实困顿,不要被大脑中的“诠释者”欺骗了,正视自己的欲望,承认自己的无能,制定明确的目标,找到正确的方法,持之以恒地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