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从警之前,我混社会那些年(2)
![](https://img.haomeiwen.com/i9058561/3b8af039f16b4b56.jpg)
2003年2月的一天,我正躺在同学租住在幕府山的房屋里休息的时候,一个电话打来了。对方是好又多超市的,说我之前投了一个简历在那里应聘储备干部的,现在正式通知我去超市面试。
说老实话,从毕业到现在,投出去的简历已经可以数以千计来形容了,各类招聘会,各种网上招聘公司,各类报纸上的电子邮箱,我已经记不得其中有一个叫做好又多超市的了。不过既然对方说有,那一定是有了,既然说要我去面试,那我是一定要去的了。
我现在清晰地记得,面试的地点就在清凉门大街鼓楼好又多的地下停车场里,当时面试我的考官是好又多华东区第三事业部的一位副总。他问了我这样一个问题,他说,你来应聘超市储备干部,你觉得自己优势在哪里?这个问题现在想来,应该不太难回答,既然是优势,当然要说些与超市工作相对应的自身特点来,比如什么不怕吃苦、人际交流能力强、思维敏锐等等,但那个时候,刚出校门的我,还没有摆脱象牙塔式的思维习惯。我对考官说,我没有什么优势,甚至可以说对超市一窍不通,但正是因为如此,我就如同一张白纸,只要有系统的、专业的培训,我一定可以创作出一副精美的画卷。说完,我自己似乎都陶醉了,可是考官什么表情也没有地对我说,你出去喊下一个进来吧。
那一刻,我真的无法判断,我的答案是否符合要求,不过,我也真的没有往心里去,因为有太多次的经历,面试只是面试,面试完了就完了,等着自己的就是下一次面试。那些日子里,做梦都想接到这样一个电话,电话那头传出一个声音,恭喜你,你已经被我们公司录取了。然后很多次,我是笑着醒来,然后又哭着睡去的。
2003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那是非典肆虐华夏大地的一年,也是我正式步入工作岗位的一年。那一年,我的得与失,很难用一句话或者一篇文章来表达,一切的一切都藏在自己的心里。那一年,在我身上发生的故事,我很少提及,也从没有把他们写进文章里,不是因为羞于启齿,不是因为众人不宜,也不是因为淡忘模糊,我想更为主要地是因为这十几年来,我一直没有弄清楚那段过往在我生命中应该如何定位,应该如何评价,应该如何去分享。甚至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不能确切地告诉我自己,那段过往,究竟多少是梦幻,多少是真实。
2003年4月,在我准备整理行装回老家的时候,接到了那个梦寐以求的电话,当电话那头说出,你已经被我们公司录取的时候,我的心真的就停止了跳动。毕业后的一年多时间,我一直在等这样一句话的到来,我甚至发誓,无论什么样的公司,只要愿意录取我,我就愿意付出我的一切,为它拼搏,就如同千里马之于伯乐一般。
那一刻,我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在这个公司做出点成绩来。然而在那一刻,我其实并不知道,自己之所以能够有机会被录取,不是因为我的面试成绩好,而是那一年起于广东的非典已经蔓延到了北京、上海。而作为好又多的储备干部要去培训和实习的地方就是上海,之前被通知录取的人中一听说要去上海工作九个月,经考虑再三后都放弃了,而我就是在这样一个情况下被替补录取的。当然,那时的我还不太清楚非典有多厉害,即便知道,也无所谓,因为于我来说,那个时候,没有工作甚至比非典还要可怕。
就这样,我人生第一份正式地、签订劳动合作的工作,就这样从前往非典疫情高发的上海开始了。
说实话,直到去上海前,我都不太清楚,好又多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企业,我也甚至从来没有去过南京的好又多。对于超市,我最直观的概念就是买东西,并不了解那些商品背后的故事。直到我去了上海,直到我开始了长达九个月的系统培训,我才明白自己要进入的究竟是怎样一个领域。
到上海之后,好又多华东第三事业部培训中心将我们安排在一个招待所里居住,每日三餐都由招待所提供自助餐,食宿全免外,每个月还发放900元的生活费。或许今天觉得这900元不多,可那个时候,在南京天天找工作的我,即便是食宿全无,给800元一个月,我都会对老板感激涕零的。我后来也查了一下同一年监狱民警的工资收入,也就在一千多一点的水平,何况还是自己吃自己的。当时,在宿舍里,晚上睡不着的时候,我们都说,这个公司一定是疯了。
不过,接下来的培训让我们感到的是,每天都充满着紧张刺激。每天上午学习,下午到田林好又多现场实习,每个人会分配50个商品进行实际操作。从订货、补货、陈列、退货、畅销品保障、滞销品促销等等一一学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考核任务,那就是这50个商品的每周销售额与上一周的比较,提升了要说明原因,下降了要说出问题所在,畅销品不能断货,滞销品库存要减少等等。
每周一个科目必须要想尽办法完成目标,一个月四周四个实践科目,如果有两个不能完成,就要被淘汰。第一个月淘汰的,回到南京门店做办事员,第二个月被淘汰的,回门店做营业员,第三个月被淘汰的,回门店做资深营业员,第四个月被淘汰的,回门店做初级组长,第五个月被淘汰的,回门店做高级组长,第六个月被淘汰的,回门店做初级课长,从第七个月开始不再淘汰人,剩下三个月主要是进行门店部门负责人的相关培训。
我们开始培训的时候一共41人,第一个月下来,理论考试和实际操作成绩最后的10人被淘汰了,第二个月开始,每个月最后5名被淘汰,这样等到第六个月最后一次淘汰结束后,我们还剩下6个人继续最后的3个月培训,而这6个人中,有4个人是我们宿舍的,而我们宿舍只有4个人。
那一夜,我们在上海外滩把酒言欢,看着黄浦江对岸的东方明珠,似乎曾经很多虚幻的梦想都将要被实现一般,激动的无法言语。黄浦江里飞跃而起的水花似乎都是在为我们庆祝,尽管如此,我们还是非常忐忑未来的三个月将要面对什么。
非典期间的上海,只有身处其中的人,才能真切感受。
在超市实习期间,为了不让顾客恐慌,要求我们每一个员工都不要戴口罩,说只有这样才能让顾客感到安全,才能愿意来超市购物。那时的我们非常不解的是,如果说我们不戴口罩是为了让顾客感觉到安全,那么谁来解决我们员工面对所有顾客都带口罩时,内心的恐惧呢。那个时候,我们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去库房里整理仓库,因为只有在那里才能有片刻的安全感。
在上海培训期间,一共遭遇了三次紧急闭店情形,因为随着疫情的不断扩散,每一次当被感染的人说近期来过超市的时候,超市都要进行闭店消毒,而每一次听到这样消息的时候,我们都要好好想想,自己是否已经中招了,咳嗽、发烧是那时的我们最为担心的事情,但有些事情,不会因为我们小心翼翼和担心就不发生了。
我的烧发的很突然,一天早上起床发现自己头晕乎乎地难受,到招待所一楼一量体温,发烧了。因为考虑到我是在超市工作的,人员流动和接触非常大,所以在向上级部门汇报后,我被限制出门了,换句话说就是被隔离了。下午安排了田林地区的医院医生上门为我进行检查,并采集了血液和唾液样本。在等待化验结果的那几天,我简直是度日如年。那个时候,我还没有到监狱工作,所以也未能联想到那样的一个状态的感觉究竟如何来表达,不然我一定会说,那几天的日子,就如同被关禁闭一般,一个人在一个房间里,一日三餐有人将饭菜送到门口,没人交流,没人说话,房间里静的害怕。除去这种孤独感所产生的恐惧,更大的恐惧来自对生死的过早思考。
那几天,我每天看着电视里关于非典新闻的报道,很认真地思考了那个平时永远都不会触碰的话题,那就是,如果我明天就要死了,今天还有什么遗憾?
人生中过早接触生死这个话题,对我的人生观也有了很大影响,这也是我为什么在后来的生活中,想要把更多精力投放在公益工作中的原因,尤其是当我接触到十方缘这个针对临终老人心灵呵护的公益项目时,更是付出了极大的精力。因为那个时候,我理解的是,临终这个话题,不仅仅是老人需要,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适时的接触这样一个话题,正确讨论和思考生死的话题不仅不会让我们误入歧途,反而会让我们更加珍爱生命,尊重生命,从而更加努力活好每一天。
这就在我被隔离期间,我的研究生考试成绩出来了,我报考的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学院考试成绩进入了复试阶段,通知我前往北京参加面试考试。
这已经是我第二次考研了,第一次考试差了五分,这一次虽然有所准备,但是也没有报太多希望,但父亲说了,考考看吧,反正报名费也就88块钱。这样的观点,一直也支持着父亲鼓励我报考国家公务员,话语几乎也是同样的,考考看呗,反正也就99块钱。
用父亲的话说,这九十九块钱就像制作一个简历投出去一般,所不同的是,投其他单位的简历是在家自己做好,然后投出去,而这样的简历是需要现场填写的。正是在这样的观念支撑下,才有了后来的我,持续参加了九次公务员考试,国家机关考了三次,省级机关考了两次,市县级考了两次,其中民主党派还考了两次。
去上海之前,我预估自己是没有机会进面试的,但没想到这一次的考研成绩竟然出乎意料地进入了面试的名单,要知道,我所报考的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学院是当时我们这些学行政管理的大学生梦寐以求的深造殿堂。但是命运之神对我似乎开了一个很大的玩笑,在那期间正好我被隔离了,虽然通过电话沟通,说明情况,推迟了面试时间,但是那时那刻正被隔离的我,要从一个疫区走向另一个疫区,而且是一个后来居上,疫情更加严峻的北京。
我把情况告知了父母,父母连夜租了一辆汽车赶到上海来。母亲隔着玻璃通过电话对我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儿子,只要你好好的,什么研究生、博士生的都不重要,现在北京的情况你也知道,咱们就别去了,能考上,说明你是好样的,不需要再证明什么了。
在隔离室里的我,看着深夜赶过来的父母,我明白在那时那刻他们内心是多么希望我能够去参加面试成为一名研究生呀,可是面对迅猛发展的非典疫情,为了我的健康,把所有的责任都扛在了他们自己身上,冒着今后被我怨恨一生的代价,坚决要求我必须放弃北京之行,那一刻,我是含着泪答应的。我对父母说,放心吧,我明年还可以再考,总不至于为了读书冒着生命的危险吧,不值得。
父母是连夜回去的,因为那时的上海也是疫区,如果不是夜里来,夜里回的话,第二天被人发现,回去后就要隔离七天才能回家。我想那个时候,如果不是我这个儿子被隔离在那里,而且随时还有可能前往疫情更严重的北京的话,他们也是无论如何不会冒此大险前来的。可惜的是,当时,我并没有意识到这样一个问题,所以,在他们来去匆匆之间,我始终没有说一句让他们感到暖心的话。
就这样,一场非典让我与梦想中的人大擦肩而过了,虽然满心遗憾,但后来自己想想,毕竟只是一次面试机会而已,即便冒着极大的风险前往,也未必能够通过,所以慢慢地也就释然了,更多地还是将精力投放在了每天的超市培训上。
一周的隔离结束后,我重获了自由,当那一天招待所人来打开屋门进来和我说话的时候,我知道我可以继续好好活着了。因为这一次隔离,在非典期间,我所经历的,已经超越了一份工作所能带给我的收获。
在上海的九个月时间里,因为非典的缘故,我们几乎很少外出,所以对于上海,除了田林地区外,就去过外滩。上海留给我印象中最为深刻的,有两个,一个是上海方言,一个是上海人的生活节奏。说起方言,我最新学习的是数字1-10,然后从每天早上吃的早点开始,不停的学说上海话,那个时候如果不会说上海话,出去都不好意思开口,似乎一开口就会让人知道自己不是上海人,然后就会收获不少同情的眼神,那眼神似乎在说,这个可怜的乡下人。
似乎在她们的眼中,只要不是上海人,就是乡下人。所以,我很努力地学习说上海话,三个月左右,我已经能够完全听懂上海话了,六个月的时候,我已经可以很自然地用上海话和超市里的上海同事交流了。而这样的成绩要归功于我有一个好的老师。
老师是一个地道的上海人,是好又多在上海地区招募的储备干部,我们培训班里41人当中,江苏8人,上海4人,河北5人,安徽4人,湖北3人,其他几个人是哪里的,现在已经忘记了。非常幸运的是,在实习中,我被安排和一位上海的小姑娘分在一组,我们共同负责50个商品的运维,共同分享成绩。所以,在那九个月的时间里,我们上课坐在一起,实习呆在一起,偶尔休假的时候,也会约着一起出来走走,吃吃小吃。那个时候,我有一个很好的借口约她出来,就是要和她学说上海话。
那一段时光中,除去紧张的学习,恐怖的非典,忙碌的实习,就算与她在一起学习上海话的日子,最为惬意了,也因此去了比舍友多的多的地方。当然因为非典的缘故,我们不可能到处去玩,但是那些只有当地人才知道的有味道的小街小巷,以及那里面的小吃还是非常令人期待的。
都说,上海人很精明,但是在我的搭档身上,却没有感受到这一点。她经常早上来上课的时候会带一些早点给我吃,让我在一群江苏人中收获了不少羡慕的眼神。甚至到了后来,我都有了一种错觉,是不是我还能在那里收获一段爱情带回家。
或许,那个时候爱情的种子是有所萌芽的,但是由于我们彼此对于未来生活的不可预知,无法给对方一个可期待的承诺,所以自始至终我们都躲在朦胧中享受着那种美妙,直至九个月培训结束。离别之时,我们第一次正式相约去了一家西餐厅,用了那个时候还不是很流行的付款方式AA制。她坚持如此,说要让这段时光成为一次纯洁的友情回忆,在一起时,谁也不欠谁的,分开后,谁也别太牵挂谁。
也正是因为这种纯洁,让我们的心里都没有什么负担,以至于在离开上海后,即便很久没有联系彼此,也没有觉得心有愧疚。直至距离那时15年的今天,虽早已忘记了彼此的联系方式,模糊了面容,但再回想起那段往事时,心中满满的还都是喜悦,因为曾经的我们既不曾彼此相爱,也不曾彼此伤害,只是一段难忘的邂逅。
第九个月的培训,是完全进入了实习和实战阶段的。我们每一个人都进入田林好又多店,开始了实践,每个人分管一个部门,掌管近千只商品的进、销、存的管理,负责部门的人员安排。那一个月,我们既是销售主管,又是采购负责人,既要负责每日营业额的达标,又要考虑毛利润的平衡,既要做好营销计划的实施,也要做好同行之间的市场调研,既要考虑当前,也要考虑长远。那一个月,我们每个人都没有休息,周末安排的一天休息,我们几乎都泡在了超市里,似乎一个时刻不在,都有可能发生不可掌控的事情一样,全神贯注地投入其中。
虽然最后的结果,已经不再影响到我们培训结束后的工作岗位安排,完全可以轻松一点面对,可是历经九个月的培训,我们已经完全融入了这个公司的文化氛围,为的是在这样一个难得的免费试验田里,把我们所有的想法、理念进行一次大胆的尝试。试想,刚毕业的我们,什么时候,才能遇到这样一个机会,每个月有几千只商品,有几百万的现金流让我们来操作,去验证我们一个又一个商业想法。所以,每天回到招待所,我们没时间喝酒,没时间聊天,没时间看电视,也没有时间去煲电话粥,而是从吃完饭就开始讨论今天你干了什么,效果如何,今天他是如何计划的,成绩咋样,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地进行试验,我们宿舍四个人进行了分工,从四个不同方向进行尝试,这样每天晚上的讨论,大家也就都有收获。
九个月的培训生活,就这样在紧张忙碌而又兴奋中迎来了最后一天的到来,这一天,我们坚持到最后的几个人给自己放了一天假,登上了东方明珠,第一次从空中欣赏上海外滩的美景,那放眼看去的一览无余,那极目远眺的璀璨夜空,似乎都在暗示我们,即将来临的工作生活,将是美好而又让人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