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工作时,你该考虑什么呢?
最近一直在思考,作为一个脱离学生身份的社会人,投入到社会中时,如何去选择工作?以工资的高低为标准?以工作类型为标准?以公司大小为标准?还是说,以上司好坏为标准?
诚然,很多人可能会说 每个人情况都不一样,不能一概而谈。我却认为,这些外在的因素确实无需考虑过多,更多的是你的内心你的方向。
记得在豆瓣上看到一篇文章,内容主要为——为何要选择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因为大城市意味着更好更多的资源,更多接触优秀人才的机会,更公平的竞争机制,更多成功的方式,而这些,在小城市里是无法得到的,因而应该不计较工资去这些城市闯一把。与此同时,另外一篇很火的文章也进入到很多人的眼里,在钱多却不感兴趣的工作与梦想两者中,要选择前者。没有钱的存在,如何去支撑梦想呢?
咋眼一看,两篇文章都非常符合鸡汤文的写法,选择了最庞大而传播性高的年轻群体,抓住这个群体的普遍心理,列举事例,证明观点。无论写选择钱多的还是钱少的,两方都会找到它们共鸣的群体,从而实现二次传播。这两篇文章,看似毫无关联,内里却丝丝紧扣。
脉脉中,每天都看到有人拿着offer对比,诉说着自己的理想,纠结着工资的高低。无可否认,他们是有理想有追求的,但理想与追求是否足够明确,这就不能肯定了。一个对自己内心足够了解的人,面对选择,肯定能快速选择(这里仅指个人选择,不涉及家庭等不可控因素),工资,北上广等等都是一个虚荣的表象,单纯根据表象选择的更像是跟随大众而非跟随内心,面对选择,更多的是,你是否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自己该如何去获取。而如上述所说的第一个例子,爸妈当年的选择北京,生活越来越好,对于作者自身的影响也重大,让她更想找到更好的自己;而第二个例子,主人公选择了工资高却不感兴趣的工作,闲暇时发展自己的爱好,最终也实现梦想。
道不同而结果却相同,“马太效应”的现象也会慢慢形成,好的会在好的轨迹中不断向上,坏的会在下坡路上不断徘徊,究其原因,这是内外自我驱动力的影响,而这种驱动力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下一代。
所以,当再次面对选择时,你大可先对自身进行一个基础评价,当一切还没就绪,甚者仍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时,何不尝试选择一份高薪的工作,给自己寻找内心的时间,为自己的梦想先储备财富;当内心想法已成型,基础条件都可满足,那你大可随心所欲,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
选择,本无分对错,坚持心中想法,直奔大营与曲线救国都可为自己打一场胜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