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已学成为新学的有效资源
—温暖金小仙林湖(2021.11.30)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有一个课时是《列方程解决百分数实际问题》,教材中提供的例题是:马山粮库要往外地调运一批粮食,已经运走了60%,还剩48吨。这批粮食一共有多少吨?
结合学生学情,对该课教学进行设计,具体如下:
一、复习已学
1.根据条件先提出问题,再列式解答。
师:已知“一批粮食80吨,运走60%。”,请先提出问题,再列式计算。
生独立完成。
2.指名口答,集体交流。
师:可以提什么问题?怎样列式呢?谁来说说看?
生:我提的问题是剩下多少吨。
师:她提的问题是什么?这个问题怎样列式?
生:她提的问题是剩下多少吨。80-80×60%=80-48=32(吨)。
师:她提了一个需要两步计算的问题,能不能提出一个只要一步计算的问题?
生:可以问运走多少吨,用80×60%=48(吨)。
【设计意图:上述练习方式,为根据条件先提问题,再列式计算,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对数量关系的把握以及常见题型的巩固,并从单位“1”已知过渡到单位“1”未知。】
二、学习新知
1.根据条件先提出问题,再列式解答。
师:已知“一批粮食运走60%,还剩48吨,”请先提出问题,再列式计算。
2.指名展示,集体交流。
生:我提的问题是“运走多少吨”。
师:他提的问题是“运走多少吨”,这个问题怎么列式解答呢?
生:1-60%=40%,先算出剩下百分之几。40%:60%=2:3,算出剩下的和运走的比是2:3。48÷2=24(吨),算出一份是多少吨。24×3=72(吨),算出运走多少吨。
生:我和她的算法不一样。我也是先算1-60%=40%,求出剩下百分之几。然后算48÷40%=120(吨),求出一共有多少吨,最后算120-48=72(吨),求出运走多少吨。
生:我是列方程解答的。
解:设总数是x吨。
(1-60%)x=48
40%x=48
X=48÷40%
X=120
120-48=72(吨)
生:我是画图解答的。
生先画线段表示一批粮食,再把线段平均分成10份,取其中的6份,画大括线标注“运走60%”,再将剩下的4份画大括线标注“还剩48吨”,最后画大括线标注“运走多少吨”。
然后,列式为48÷4×6=72(吨)。
三、梳理解法,总结要点
师:同学们很厉害!围绕一个问题的解决,想出了多种不同的办法。有列式解答,有列方程解答,还有先画线段图再列式解答。那么,这些方法分别有哪些关键的地方呢?下面,我们再逐个来梳理梳理。
黑板上有两种列算式解答的方法,而且两种方法都是先算1-60%=40%,那么,为什么都要先算这步呢?
生:因为已知运走60%,还剩48吨,两个条件不是对应的,而1-60%=40%是和48吨对应的。
师:你们觉得呢?
生掌声表示认同。
师:也就是说,先找到数量所对应的百分数是非常重要的,是吧?
生:是的!
师:解决这个问题,有同学选择列方程解答。列方程解答,第一步要写解设。这个题目要求的是:“运走多少吨”,但是我们并没有设“运走的是x吨”,而是设“一共有x吨”,为什么呢?
生:因为如果设运走x吨,那么还剩多少吨没有办法表示,方程也写出不来。
师:也就是说行不通,是吧?那为什么会行不通呢?
生:因为单位“1”是一共有多少吨。
师: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不是求什么就设什么,而是要看单位“1”是谁,就设它为x。这点是我们能正确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第一步,非常重要。
接下来,就是根据数量关系列方程了,那么,已经列出来的方程是根据哪个数量关系式来列的呢?
生:总数-运走的=剩下的。
生:剩下百分之几乘总数等于剩下多少吨。
师:仔细对照方程,这个方程是依据上面哪个数量关系列出来的?
生:第二个。
师:如果依据第一个数量关系,可以列出什么方程呢?
生:x-60%x=48。
师:当解方程结束,得到x=120,我们是不是就可以写答句了呢?
生:不是。因为这是一共有120吨,题目要求的是运走多少吨。
师:这也是我们要注意的地方。一定要看清最后求什么,已经求出什么。
最后再来看看先画图再列式的解答方法。如果没有图,直接列式为48÷4×6=72(吨),可不可以?有什么问题?
生:不可以。因为题目中没有4,也没有6。这些都是从线段图上能够得到的信息,所以必须要先有图算式才能理解得清楚。
生:没有图也可以!我们可以先写出运走的和剩下的比,40%:60%=40:60=4:6,然后再算48÷4×6=72(吨)也是可以的。
师:为什么可以算48÷4×6=72(吨)呢?可以先画线段图,也可以先求比,来解释题目中并没有的“4”和“6”的来历,因此这就再次提醒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把解答过程写完整。
回顾上述过程,本课的设计,有以下几点追求:
其一:所有学习都生长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本课没有直接出示例题,而是先从已学的单位“1”已知的情况导入,充分尊重和应用学生的已学和已有经验,将已学作为新学的资源。
其二:本课在题目呈现方式上有所调整。改一次性呈现为分步骤呈现,先呈现出已知条件,组织学生根据条件补充问题,再列式解答。通过形式的调整,来培养学生的思维,内化学生对数量关系的认知与掌握。
其三:多样解法交流之后,有方法的梳理以及优化。这里体现出每节课都承载着对已学内容进行适度整合的任务与作用。在《认知天性》这本书中,作者强调,学习要加强间隔学习,通过提升学习的难度,来提升学习的效率。这点在这个环节,在这节课上也有所体现。
每节课,都应该有一些有理论依据的实践,并能通过反思,予以外显,以实现举一反三,迁移类推。唯有如此,课堂教学的效率才能不被课时数量所拘囿,从而赢得比较大的发展空间与育人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