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来仍是少年
“世界是变化的,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
“无论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还是埃里克森的八大阶段,都证明随着年龄的变化,人的心理总会发生变化,正如进入大学之后的你们,再回顾你们的青春期时,会发现自己那点悲春伤秋,和如今的期末考相比起来,那就是小巫见大巫,所谓的愿归来仍是少年,也不过是自我安慰和自我期许罢了。”
心理老师说完这一大段后,下课铃声正好响起。同学都在忙着收东西,稀稀疏疏的收书声,零稀的对话在耳边响着,而我却陷入了沉思,真的是自我安慰和自我期许吗?真的不存在吗?所谓的夸你单纯善良,现在这个年纪已经是一种贬义的“夸赞”了吗?
于是。
“老师,真的那么绝对吗?那为何还有老顽童这一说法呢?”
老师笑了笑,站定后回了话:“老顽童?那也是老啊,虽然我讲的是心理课,但生理还是基础前提啊,人怎么可能仍是少年?就算是指心理成熟与否,人内心的复杂程度仍是一个谜,它受太多太多内在的外在的因素干扰,我说的是从一种概念的角度来解读,它自然不存在,但实际情况如何,人生百态,谁都不能夸下海口。而且就算所谓的初心不变,那经历和心路历程怎么可能不变,结果一样,不代表过程无波澜壮阔哦,这两个概念不要弄混了。”
老师仍是笑着,拍了拍我的肩膀,走了。留下仍是一脸茫然的我,什么叫做两个概念?我弄混了什么?
每次遇到困惑,我从不急着找答案,我习惯给自己一个缓冲期,不是不思考了,是想跳出自己的思维误区或思维定势,有时候会在另外一本书上找到思路,有时是另外一堂课,有时是一张照片,有时是一个午后黄昏……
从不急,因为生活处处是启发。
时隔一个月,上述疑惑仍未有头绪,一般这种情况,我都直接和好友讨论一番,再吸取各方意见,记录下来,一年半载后再翻开细读。这次,我也打算如此,但命运这个东西,真是不可思议。
2018年6月13日,是剧版《镇魂》的首播日,是一部期待了已久的网剧,期待的原因无他,只是原著粉,被甜甜的文笔折服,被她的世界观所震撼。
然后,我认识了那个叫朱一龙的演员,此后的一个月里,我成功晋级为“镇魂女孩”,7月20号还成功c位出道了,成为了全网热议的新晋网红。
再有,一年只发几次朋友圈的我,朋友圈爆了,天天各种文案美图彩虹屁,吹不完的朱一龙,赞不停的朱一龙……为了这事好几个好友还私聊我问我是不是被盗号了,比较活跃的空间,也成功被屠,清一色朱一龙。
很多人问我,朱一龙是谁?
我答,是一位归来仍是少年的演员。
当时回答的时候,没想过用这个“归来仍是少年”这个曾经让我困惑的词,但就是就用了,而且一点都没有生硬,没有困惑,仿佛纠结了一个月的困惑不曾存在。
归来,仍是少年。
没错,饮冰十年,有人说他凉了热血,因为他好佛,无欲无求,淡然处事,然则非也,他并没有凉了热血,他对自己的演绎事业仍是一片热情,一片赤诚。他变的是年少的锐气和幼稚。
“我想在中国影剧事业上留下自己的足记。”
这是他的野心,他的梦想,他的初心。
“我现在很少有什么事能让自己感到很开心或很失落,因为这么多年都这样过来了。”
这是他的心态,他的态度,他的性子。
他今年三十而立了,容貌虽俊郎帅气,眼角也有遮不住的皱纹,他并非仍是少年,从生理角度来看此命题不成立,他演了八年的戏,从籍籍无名到一夜爆红,中间的岁月一分一秒过得真实,心态更是从开始的憧憬变成现在所谓的“佛系”,他并非是少年,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此命题也不成立。
那为何他归来仍是少年?
重点在归来,重点在何为少年。
哥哥是演员,归来一词可以理解为再一次进入观众的视野,再一次让所有人认识他。
少年,我给的定义不是生理,也不是心理上的概念,而是偏人生的理想偏文学的初心,也就是老师说的,开头和终点一致,过程忽略。(终于知道老师说我弄混了的概念指的是什么了)
哥哥一直是演员,八年的演绎生涯,有三到五年的时间,他演的都是凌晨剧场,一年三部的数量在拍着,为了名利?当然不,以他的容貌,只要肯花心思,曝光度够大,不红也不至于籍籍无名,但他不,凌晨剧场的剧谁会看??不会……他知道的,他要的是历练,是实力,怎么来?除了下功夫,别无他法。时间对于他来说是一种机会,他知道怎么把握,怎么利用。哪怕公司给不了大的资源,工作室不积极宣传,自己也不圆滑世故,他也知道怎么提高自己,因为他的立足点是如此明确:演员。
“过去是演员,现在是演员,未来也是演员。”
于是,《镇魂》燃爆,沈巍跃然纸上,朱一龙回归。
朱一龙回归之后,全网热议,恶意也闻风而来,他的回应只有十二个字。
“千山万重,不离不弃,为了理想”
人都是情感的生物,看到悲剧会同情,看到美好会喜悦,而看到美好的东西即将变成悲剧,会疯狂,会心疼,会想保护。
那个叫朱一龙的演员,他不是王子,没有身骑白马,他不是神仙,没有身踏七彩祥云,他只是一个演员,他带着自己的初心去完成一部部作品,带着并没有受到任何人期待看好甚至容易让人诟病的作品归来,捧着一颗真心,踏踏实实,真情实感地归来。
然后,他火了,凭借容貌也好,演技也罢,他被推上舆论尖端,各种捧各种黑各种撕……小笼包天天头秃气愤吐血,也未能帮他一把,真的无力,无奈……但他,那个已经三十岁的男人,带着鸭舌帽,抱着吉他,脸色苍白却笑着给我们弹《少年锦时》,只为了给我们500万的粉丝福利,但我更愿意相信,他是在告诉我们他很好,我们的支持发声他看到了。快本录制的四鞠躬,真情实感到让所有爱他的人写下无数彩虹屁,全网直喊值得。
追星这一种被无数家长反对的热潮,在中国疯狂盛行,越禁越疯狂。直观当代的偶像,年龄段越来越小,无数小孩背负着父母家长的期待,带着对未来成名的憧憬踏入深不见底的娱乐圈,先不说实力与名望是否成正比,单单这一风气就让人担忧。但当追逐真正的偶像时,你才会发现其实追星并不是贬义词,它是一种学习,一种激励,一种正能量。
喜欢是一种情感,但敢说喜欢一辈子的是一种坚定和勇气。那份坚定和勇气会改变很多,会让你看得更远,走得更远。而且有底气。
面对各种采访,各种推广,代言,杂志拍摄,综艺节目邀请,他能够在不影响拍戏的时间都参加了,有人说,他不是演员吗?这样会不会影响他?他这样对不对?
没错,他是演员,但他更是一个“真情实感”的人,他多次表示感谢“镇魂女孩”“小笼包”,《镇魂》是他而立之年的礼物,他会珍藏于心。
他愿意为了粉丝而改变自己的性格缺陷,他是演员,粉丝和他的距离都隔着屏幕,他想回报,想表示感谢,只能在力所能及,不影响自己工作的前提下,尽量和粉丝见面,比竟他是个佛系青年,微博真的很少更。直播的时候,全程懵逼,紧张,不知所措,但有什么关系?他在改变,在为了爱他支持他的粉丝改变,我们看见了。
少年啊,千山万重,为了理想。
少年啊,真诚相待,情深意重。
有人说他的眼睛里有星星,我只想说,那是因为带了目标,带着理想,更带着情感,带着纯净。这不就是你我最初踏入社会的样子吗?一样怀揣梦想,眼神干净,无所畏惧。年龄带给哥哥的是内心的成熟,梦想的坚定,处事的淡然,年龄抹不掉的仍是那一份赤诚相待。
那一句归来仍是少年,他当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