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对话道德经第七十章
第七十章
[原文]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译文]
我的话很容易理解,很容易施行。但是天下竟没有谁能理解,没有谁能实行。言论有主旨,行事有根据。正由于人们不理解这个道理,因此才不理解我。能理解我的人很少,那么能取法于我的人就更难得了。因此有道的圣人总是穿着粗布衣服,怀里揣着美玉。
[时空对话]
这一章完全印证了我在上一章中的说法,老子一直苦恼于他的理论,“虚无缥缈”的“道”和“德”几乎没有几个人感兴趣和理解。
其实2500年后的今天依然如此,对于老子的《道德经》真正感兴趣和了解的人并不多,像我的《时空对话道德经》辛苦写了70章了,总点击率还不如人家一篇关于时尚或感情等方面的小短文。
这很正常,因为人是生活在现象界的,是生活在活生生的当下的,事物背后的东西,你知还是不知它都存在,人生苦短,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人生也是丰富多彩的,但是人的寿命和精力是极其有限的。
人是有社会分工的,每个人只需要根据自己的机缘巧合和能力爱好做好手头的事情,活好自己的每一天,不要说为社会做多大贡献了,只要不给他人和社会添麻烦就是一个好人了。
我始终认为对于《道德经》等理论的学习,主要是专家学者的事情,其次是爱好者的事情,最后是在工作、学习、生活之余,感兴趣的,自己想了解一点内容的人,我就属于后者,感一点兴趣的人。
我之所以感兴趣,不是为了做“烧脑游戏”的快乐,更不是无聊时的心血来潮,也谈不上拿《道德经》来充高大上的门面(不要说拿《道德经》来充高大上的门面,时至今日许多人都对《道德经》敬而远之,对学习《道德经》的人有异样的看法,认为是消极厌世、神神道道的人、虚幻算命的风水先生等等,10年前,我也这样认为。),我是要探寻中华民族的文化的根,看看这个根正确不正确?有没有生命力?是否值得我们传承和坚持吗?我们有在世界自豪自信的文化吗?在我学完《道德经》,研究完世界历史,游历了主要发达国家后,我得出了自己的最终答案:《道德经》是中国唯一能够拿出门的哲学理论!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
因此我认为老子没有必要伤心,天下的人不理解他以及他的理论,非常正常,也是符合“天道”的。
然而老子毕竟是人不是神,这一章老子就直言不讳地发出了“牢骚”,道出了“伤心”,透露出“埋怨”和失望。
本章主要流露出老子对当时的统治者失望的情绪。他提出的一系列政治主张,很容易理解、很容易实行,却没有任何人理解和实行。
老子太“慈”太“质朴”了,他不知是忘记了,还是不了解,任何治国方案,都必须适应统治阶层的的利益,否则,他们是不会采纳,不会去实行的。
因此,他的那一套治天下的理想,只有他幻想中的“圣人”才能实现,在现实中是无法实现的。
所以老子只有只身一人,身着粗衣、怀揣着美玉(带着“道”和“德”),义无反顾地跨过函谷关,一路向西,不知所踪!
多么凄美的一幅画面!这不正是对老子自己说的“大成若缺”的最佳诠释吗?
说点题外的玩笑话:
历史对于老子本人的记述非常少,尤其是老子为什么要一路向西,而不是向东、南、北?
是否老子认为自己所在的中原国家真的没有希望了,就到西方寻找别的国家,看看能否宣扬他的“道”和“德”,就像后来的西方人到我们东方来传教一样?
现在的西方国家如此发达,经过我的分析他们完全是按照“道”的原则才实现了今天的发达,是否是老子传过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