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杀的不是别人,我杀的是我妈

2018-12-14  本文已影响0人  嫣然110

1

最近看到一个心里硌得慌的新闻,湖南沅江12岁男孩弑母几天后被释放,返校遭到了家长们强烈反对而上了热搜。

引发母子当晚直接冲突的是4包烟。其父陈茂昌说,女儿平时生活节俭,在村里参加酒席,会将吃剩的肉和没开封的烟带回家,多场酒席下来,她积累了4包烟。当晚女儿发现4包烟被吴兵偷偷吸完了,气不过,便动手打了他。

于是吴兵砍死母亲,换了衣服,将菜刀丢在鱼塘里,神情淡定面对外公问询,称“妈妈外出了。”锁好卧室门,带着弟弟在家里睡了一晚。晚上10点多,他还用母亲的手机,模仿母亲语气给班主任发了一条请假信息,“胡老师,吴兵明天请假行不?他感冒了。”

没有人能料到,12岁孩子杀人后如此镇静,城府已如此之深。

据介绍,吴某二岁时,母亲外出打工,其它时间都是爷爷奶奶带养。爷爷奶奶溺爱孙子,之前偷了爷爷1000多元,他爷爷也不批评他,警察带他回现场了解情况,他爷爷还摸摸他的脸......

相对于爷爷奶奶散养式的教育,母亲则要严格得多,或者是不知道怎么教育,经常训斥孩子。吴某因不满母亲管教太严、被抽打后心生怨恨,将受害人陈某(女,34岁,沅江市泗湖山镇人)杀死在自家卧室内,身上多处刀伤。

现在谈到吴某,村里很多人都有些害怕。邻居林强(化名)回忆,“警察带这孩子回案发现场了解情况,他居然还在楼下笑。” “脸上没有一点害怕的表情。”

美国儿童教育家海姆·吉诺特曾说过:“惩罚不能阻止不良行为,它只能使罪犯在犯罪时变得更加小心,更加巧妙地掩饰罪行,更有技巧而不被察觉。孩子遭受惩罚时,他会暗下决心以后要小心,而不是要诚实和负责。”

孩子犯错,最主要不是惩罚,而是让孩子自己认识到错误。教育孩子既要警惕“过严成害”,也要防止溺爱成病。

2

我有一个表嫂,特别疼爱她儿子。有次在乾坤超市门口购物,碰见她牵着长得虎头虎脑十分可爱小男孩的侄子,穿得十分时尚。

我正想打招呼,孩子已经趴在摊子前,指着超市最新款变形金刚,用命令的口气指使他妈妈购买。他妈妈说,变形金刚不是给你买了很多吗?这个和上次那个差不多又贵,就不要买这个东西了,给你买别的。

侄子一下子嗓门大了起来:“我就要这个,我一定要买!”表嫂还在劝阻,侄子已经气急败坏起来。使劲地把妈妈往收费台拽,一见妈妈不走,就生气地使劲拿脚踩自己母亲,手里还不停使劲拧拿着大包小包的母亲胳膊,大喊着:“我就要买!就要买!”

表嫂忍无可忍的训了他几句,举手吓唬他。谁知他居然当着所有人破口大骂他妈,脏话连篇,让众人呆滞,纷纷用鄙视目光看着男孩子,让我不禁庆幸幸好没过去。

一位大妈看不过去,把他俩拉开,说:“你这娃,这么冷闹啥?没看你妈拿那么多东西?怎么一点不体谅大人呢?”

门口围堵的众人纷纷说:“这样的娃养着有什么用,不要算了!”表嫂慌忙解释:“他还小,他就是有点脾气不好。”

侄子才悻悻地拉着他妈妈不情不愿离开。

暑假没做作业,熬夜模拟着帮孩子抄作业,你早点睡,妈练练写得比较快!第二天睡过头,表嫂怎么也喊不醒:“哎,王老师,我儿子又病了,还发烧呢,放心,下午就让他去!”到校后又迟到,老师为了惩罚他屡教不改,要求他以后每次迟到交五元做班费!表嫂居然为难地说:“哟!那妈,以后省着点。”

快毕业考试的时候,老师说孩子迟到早退,抽烟喝酒,打游戏一个多月没去学校,被学校开除了!他回来居然责怪都是没人好好管他,居然还动手打他妈!

会爱才是真爱,不会爱就是伤害。谁溺爱孩子,总有一天会为自己包扎伤口

3

惯子如害子,以下10种惯孩子的形式是比较典型的,仔细看看,并自我检讨一下,有没有犯以下的惯子症?

1特殊待遇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处处特殊照顾,如吃“独食”,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做“独生”,爷爷奶奶可以不过生日,孩子过生日得买大蛋糕,送礼物……这样的孩子自感特殊,习惯于高人一等,必然变得自私,没有同情心,不会关心他人。

2过分注意一家人时刻关照他,陪伴他。过年过节,亲戚朋友来了往往嘻笑逗引没完,有时候大人坐一圈把他围在中心,一再欢迎孩子表演节目,掌声不断。这样的孩子自认为自己是中心,确实变成“小太阳”了。家里人都要围着他转,并且一天到晚不得安宁,注意力极其分散,“人来疯”也特别严重,甚至客人来了闹得没法谈话。

3轻易满足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有的父母还给幼儿和小学生很多零花钱,孩子的满足就更轻易了。这种孩子必然养成不珍惜物品、讲究物质享受、浪费金钱和不体贴他人的坏性格,并且毫无忍耐和吃苦精神。

4生活懒散允许孩子饮食起居、玩耍学习没有规律,要怎样就怎样,睡懒觉,不吃饭,白天游游荡荡,晚上看电视到深夜等。这样的孩子长大后缺乏上进心、好奇心,做人得过且过,做事心猿意马,有始无终。

5包办代替我曾问一些妈妈,要不要求孩子劳动,有的竟说:“我疼都来不及,还忍心让孩子劳动?”也有的说:“叫‘小东西’做事更麻烦,还不如我帮他做了。”所以三四岁的孩子还要喂饭,还不会穿衣,五六岁的孩子还不做任何家务事,不懂得劳动的愉快和帮助父母减轻负担的责任,这样包办下去,必然失去一个勤劳、善良、富有同情心的能干、上进的孩子。这决不是耸人听闻。

6大惊小怪牛犊不怕虎”,孩子不怕水,不怕黑,不怕摔跤,不怕病痛。摔跤以后往往自己不声不响爬起来继续玩。后来为什么有的孩子胆小爱哭了呢?那往往是父母和祖父母造成的,孩子有病痛时表现惊慌失措,娇惯的最终结果是孩子不让父母离开一步。这些孩子就打下懦弱的烙印了。

7剥夺独立在背上走;含在嘴里怕融化,吐出来怕飞走。这样的孩子会变得胆小无能,丧失自信,养成依赖心理,还往往成为“把门虎”,在家里横行霸道,到外面胆小如鼠,造成严重性格缺陷。

8害怕哭闹由于从小迁就孩子,孩子在不顺心时以哭闹、睡地、不吃饭来要挟父母。溺爱的父母就只好哄骗、投降、依从、迁就。害怕孩子哭闹的父母是无能的父母;打骂爸妈的孩子会变成无情的逆子,在性格中播下了自私、无情、任性和缺乏自制力的种子。

9当面袒护有时爸爸管孩子,妈妈护着:“不要太严了,他还小呢。”有的父母教孩子,奶奶会站出来说话:“你们不能要求太急,他大了自然会好;你们小的时候,还远远没有他好呢!”这样的孩子当然是“教不了”啦!因为他全无是非观念,而且时时有“保护伞”和“避难所”,其后果不仅孩子性格扭曲,有时还会造成家庭不睦。家长庇护得了孩子一时,庇护不了孩子一世。孩子和家长都应该在这个问题上摆正位置、调整心态。给孩子断乳的契机。                                     

4

如何才能做到不娇惯不溺爱孩子?总结以下几点,希望孩子们都不会被娇惯着长大:这些话,请不要说。

“打桌子,谁叫它弄疼我们宝宝的”、“这么小的孩子懂什么”、“没事,拿一个吃喽”。碰到长辈们说这些话的时候,真的是让人想解释的心情都没有!

家长应该要害子知道想要一个东西是要付出代价的,而不是他想要什么就可以得到什么。

孩子要自立。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家长不能代替孩子去考虑问题,要孩子自己去思考,尊重孩子的意见,这样孩子能独立思考问题,能有主见,从而为孩子以后的成功打下基础。

要学会坚持。其实,让孩子吃苦应该融入到日常生活中,父母抓住一点一滴,不在一件件小事上让步,这都是必要的。当孩子难以完成一件手工制作的时候;当孩子跳绳跳到最后筋疲力尽的时刻。这个时候,孩子需要父母家人的鼓励、诱导和鞭策。要求孩子坚持做完正在做的事情,要求孩子坚持与困难作斗争。实际上,吃苦的精神就来自这最后的咬牙坚持之中。

所以,孩子不能惯,越惯越可怕。如果你爱孩子,请你放开孩子。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