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我们受过的那些教育亲子教育

暴力发生的地方就是犯罪现场,哪怕那是家

2017-09-30  本文已影响0人  笔尖_852f

前阵子在“演说家”的舞台上黄莉和大家分享关于自己家庭的一些事。她提到自己在11岁时第一次目睹家暴,看到爸爸打妈妈的时候她很害怕。而她妈妈后来的做法给她造成了更大的心理阴影,那就是她妈妈又把情绪发泄到了她的身上,采用的也是打骂的方式。面对这种情况她不知道该怎么办,唯一能做的就是忍受,极力想通过自己的努力逃离这个家庭。她19岁就去北京工作了,看似的的确确离开了这个家庭,但是这个家庭带给她的伤害并没有因为她离开而减少。

由于在最脆弱的年纪经历了暴力,致使她不懂得反抗,慢慢她形成了凡事都忍耐的性格,惯性思维促使她对待以后的朋友、恋人等亲密关系也保持这样一种个性,逐渐的她发现自己凡事都忍耐别人,但是并没有得到别人的爱和尊重,反而换来更大的伤害。

黄莉这种性格的形成,在很多经历家庭暴力的孩子身上都有体现,他们因为当时年纪小做不了反抗,后来慢慢的也就学不会反抗,学会的只是一味的顺从。这其实就像那个木桩绑象的故事,在象很小的时候就用绳子绑住它的脚,然后绳子另一头绑在树桩上,象很小没有能力挣脱开绳索,久而久之它就认为自己挣脱不掉,即使当它长成完全可以挣脱绳索的大象时,它也不会这么做,仍然乖乖的在这有限的范围内活动。其实象认为挣脱不开绳索的想法就和遭受家暴后那些孩子摆脱不了心理恐惧一样,跳跃不出心理防线是最可怕的。

众所周知,在家庭暴力中孩子是最大的受害者,因为作为单纯的孩子他并没有犯任何错误,但是在这些孩子内心是这么想的吗。很多经历了家庭暴力的孩子都不这么认为,至少在他们还不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情况下不这么认为。很多孩子会把暴力行为归结为自己的错。当父母吵架时很多孩子都会大哭,他们有这一举动的原因一部分是因为对于这样的气氛感到压抑害怕,还有一部分就是觉得是因为自己的原因所以才导致父母吵架。

不管父母之间相处模式是轻快愉悦还是针锋相对,孩子内心都有代入情节。而如果家庭中发生暴力事件,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并且这种压力的形成很有可能一辈子都难以消除。就像黄莉说的身体上的伤痕会消失,但是暴力对心理的阴影会伴随一生。在她38岁,本该养成豁达心境的年纪仍然谈到这些悲痛不已,可以想象家庭暴力对一个人的伤害有多大,而她也是在经过了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治疗的情况下才有勇气和大家分享自己的经历,而那些经历过家庭暴力但是没有得到良好心理疏导的人,从孩子到成人这个漫长成长过程中又得经历怎样的心路历程。站到台上的有黄莉一个经历家暴并且反家暴的人,而在台下不知道又有多少正在经受或者目睹家暴但是没有能力摆脱的孩子。

就像演讲最后那句“有暴力发生的地方就是犯罪现场,哪怕这个地方叫做家庭”。

黄莉最后把自己的亲身经历拍成了电影《迷失》,在之后接受采访中被问“作为过来人,您对正在遭受暴力的人有什么建议”。

她说:以前只懂得压抑不表达,现在的我不会再让自己受到一点委屈。要学会爱自己,赶快离开这种暴力的环境和关系,每一个人都值得生活在一个被爱的环境中,而不是生活在一个被暴力的环境中,哪怕这个施暴的人在动手后第二天说爱你,那个爱也是虚伪的,扭曲的,不是真正健康的爱,只是一种控制的手段,为了不让你离开。

在暴力的关系中陷得越深,待的时间越长,只会有越来越强的无力感,所以要看透施暴的本质,要坚定信心,利用《反家暴法》和一切资源,坚定地离开。为什么不把生命用在美好的人和美好的事情上,而要消耗在人渣身上呢?你值得拥有真正温暖的爱和美好的人生,无论你是谁。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