簪树结果(民间文学)

在明代和清代的沭阳(苏北宿迁市内)全境历史舆图上,位于今茆圩等乡镇的辖区位置图上,只能看到今茆圩乡的“厚镇”和“李圩”两个村名字,说明这两个村子的古老和知名程度。其中的李圩与常见的王圩、赵圩、张庄等村庄名称的来由不同;一提“李圩”,人们一般认为是李姓村民最早在此建庄,之后又打上御匪或防水的圩子而得庄名的。可我今天要讲的“李圩”得名原因,不是因为姓李的村民,而是因为“姓”李的树而得名,你不信吧?
记不清哪个朝代了,有个叫伍河的孩子,自幼无父,只有寡母,家境十分困难;伍河七岁那年遇了荒年。有一回断顿两天了,第三天早上天一亮,母亲就去伍河的亲叔家借粮,可一去大半天不见回家;伍河挨不住了,就到河边张望,一望望到太阳快落时才见母亲空着手回来了。叔父家是个富有之家,粮囤好多个,为何没有借来呢?
原来,叔父曾对母亲说过:“没男人的日子不能过,你正年轻貌美,赶快改嫁。”母亲说:“拖油瓶的孩子更不能过,我不改嫁”……这次母亲去借粮时,他叔父脱口就说:“你说没男人的日子能过,怎么想起向我借粮?!”母亲昂头道:“好,我不借!我刚才的话等于没说。”母亲离开叔父家后,在小河边走来走去,本想投河自杀了事,可想到自己苦命的孩子在家眼巴巴地等着她,她咬咬牙又回来了,边走边想,要死,母子俩一块儿死,到了阴间,还能继续照顾儿子。
母子俩在河边相遇后抱头痛哭,哭了好长一段时间,当伍河的哭声渐渐变得嘶哑无声时,母亲从头上拔下一支李木雕刻的绾发簪,望了一眼波涛滚滚的小河水后抬头望天说:“老天爷呀,要想我们母子不死,你就叫这发簪生根成树,马上结果,救我儿一命!”边说边将发簪插入泪水浸湿的土地上;此时,天空突然响起隐约的雷声。
秋末冬初,哪来的雷声?原来妙善菩萨这天与雷公从西天如来佛处结伴归来,不迟不早地路过伍河母子的上空,正好听到了伍河母亲喊老天爷的那句话。人常说“人心不公,神心公”,更何况妙善是一位专职施善的菩萨。此刻,她望了一眼雷神公,雷公会意,迅速操锤,响起了低低的召雨雷,云头中的妙善低头瞅准地上那支发簪,用净瓶滴了两滴仙水,说时迟,那时快,伍河母亲的发簪,立马长出树芽。接着天下大雨,当雨打湿了母子衣服时,簪子树猛地长成一棵大李树,浓密的树叶像一把大伞罩着他们母子俩。
当雷止雨停时,李树上已开满银色的李花;不一会,花落果熟,李子由青变黄,由黄变紫红,劈劈啪啪落在母子身边……

第二年的某一天,伍河的叔父吃饱了晚饭后,来到了弟媳去年种的那棵李树旁散步消食,恰巧一枝结满李子的鲜枝垂到他的眼前,他随手摘下一个李子尝了尝,不一会就失跌毙命了。穷人们摘李子吃却没有事,又甜又解饿、解乏。不久,就有穷人搬来李树周圩居住,并在四周打起水圩。以后,人们就称此处为“李圩”,同时留下一句话,叫作“饿不吃桃,饱不吃李”。
传说伍河长大后到徐州经商,不久又接走了母亲,渐渐地发了家成为富人。晚年,伍河来到李圩,拿出许多银两周济穷苦的乡亲们,同时捐资为地方扒河修路。此外,李圩村附近还有一个四五户人家的无名小庄子,原先很穷,由于伍河的周济,人口逐步由少变多。伍河仙逝后,庄上人为纪念他,就把庄名叫作“伍河庄”,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绘制的沭阳方舆图上,李圩南边的“五河庄”(许多年后又被人叫成“五户”),就是指的“伍河庄”。
搜集整理撰稿:臧继骅,沭阳县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编审:刘刚,中国人文经济网总编辑。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