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武侠世界中很少有神箭手?
前两篇文章为什么大侠都不屑用刀 和 为什么大侠偏爱剑 分别聊了聊武侠世界中最常见的两种武器:刀和剑。评论里小伙伴都非常活跃,各抒己见,这真真是极好的。今天,我们来聊聊武侠中几乎绝迹的一种武器--弓箭。
弓箭,一种可怕的武器,能取人性命于百步之外。
射箭,一项高贵的技艺,通五经贯六艺,其中一艺便是射箭。
《礼记·射义》中有载:
射者,仁之道也。射求正诸己,己正而后发,发而不中,则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内志正,外体直,然后持弓矢审固。持弓矢审固,然后可以言中。此可以观德行矣。
大概意思是:射箭时得先端正自己的姿势,没射中时不能怨别人,而得多反省自己。这种思想与儒家“吾日三省吾身”不谋而合,所以孔子极力推崇射箭,认为君子在射术上一争高低,也并不失君子风范。
孔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然而就是这样一种可怕的武器,这样一种高贵的技艺,在茫茫武侠世界里,出场的次数少的可怜。在蒙古长大的郭靖曾今一箭双雕,技惊四座。流淌着辽人血统的萧峰射翻楚王帮耶律洪基重夺宝位。名字叫的最响的恐怕是赵敏的手下-神箭八雄:赵一伤、钱二败、孙三毁、李四摧、周五输、吴六破、郑七灭、王八衰。且看他们的身手:
只听得飕飕飕连珠箭发,八名猎户一齐放箭,当真是百步穿杨,箭无虚发,每一箭便射死一名元兵。众元兵虽然变起仓卒,大吃一惊,但个个弓马娴熟,大声呐喊,便即还箭。余下七名猎户也即上马冲去,一箭一个,一箭一个,顷刻之间,射死了三十余名元兵。其余元兵见势头不对,连声呼哨,丢下众妇女回马便走。那八名猎户胯下都是骏马,风驰电掣般追将上去,八枝箭射出,便有八名元兵倒下,追出不到一里,蒙古官兵尽数就歼。
于是,我们不得不问:为什么武侠世界中侠客鲜用弓箭?
<h6 align = "center">用不起</h6>
战国时期的《考工艺》详细记述了制造弓所需的六种材料:干、角、筋、胶、丝、漆。
干:木材或竹材,用来制作弓臂的主干。
角:一般用牛角,贴于弓箭的内侧。
筋:动物的肌腱,贴于弓臂的外侧。
胶:用来粘合角筋与干。
丝:将粘合的筋角缠紧。
漆:涂在弓臂上以防风吹雨打。
箭杆一般用竹制造,箭头多用铁制,最后加上保持飞行平衡的箭羽。
您瞧,制造弓箭的原材料得这么多,制造一把较好的弓想必花费不少,且箭还要不断再生产制造,其后期成本可见一斑,对于一个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侠客,用得起吗?
<h6 align = "center">不够用</h6>
弓箭的杀伤力较之刀剑更强,被刀剑砍着一处,或许只是点皮外伤,要是被箭射中,几乎都是穿身而过,其痛苦程度简直令人发指。杀伤力如此之强却也有一个天然的缺点:即使用得起,却还是不够用。
诸葛孔明都得草船借箭,更别提武侠世界中的侠客了。试想,一个侠客行走江湖,被三十个小混混围住,若是带着刀或剑,跃将起来砍杀过去便是。若是带着弓,却只带了十枝箭,这可如何是好?
<h6 align = "center">不好写</h6>
最主要的一个原因还是用箭对射的场面描写困难。
赤手空拳,捻拿点戳,棍棒刀剑,劈砍扫挡,其战斗场面可谓丰富精彩,后期拍成电视剧或者电影更是让观众拍手叫好。
可要是写一段两个人用箭对射的场面,毕竟是难的,就像两个狙击手对射,只能转移到心理战来描写,一不小心就得到个费力不讨好的结果,所以很多写手对此都是避而远之。
<h6 align = "center">战场上的弓箭</h6>
虽则弓箭在江湖上几乎绝迹,但是在战场上却是绝对的主角。
jz.jpg《英雄》里秦国的箭阵,当真是箭如飞蝗,所到之处,几无生还的希望。
lyb.jpg 最近大热的《琅琊榜》中,誉王造反攻打九安山时,也是利用强弓攻城。
武侠世界中鲜有箭神,历史上的箭神却着实不少。
养由基在距离柳树一百步处射箭,每箭都射中柳叶的中心,自此,‘百步穿杨’成了箭神的别称。
吕布辕门射戟,将刘备和袁术之间一触即发的大战消弭于无形。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王昌龄的《出塞》想必家喻户晓,而飞将军李广的大名更是如雷贯耳,其射术之精,卢纶在《塞下曲》中描写得淋漓尽致: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最逆天的当然是后羿射日,只可惜: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读到此处,那些喜好弓箭的小伙伴也不必悲伤了,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只是由于弓箭自身的特点,不便用在江湖上,却在战场上奋力厮杀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