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氏渊源散记

长安少陵原上的樊川别墅区

2019-03-14  本文已影响150人  9b6999f84d68

樊川别墅 樊川位于唐长安城的南郊,即今长安县的韦曲、杜曲一带,东南起自江村,西北至于塔坡,为一东西长约 15千米的带状盆地。这里本名后宽川,因刘邦封名将樊哙于此,故名樊川。这里南望终南山,挺拔秀丽,耸入云霄,北倚少陵原,犹如锦绣屏风,雄伟壮观,青翠起伏的神禾原逶迤在它的西南,宛似银链的潏河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横贯其间。用“江山美如画”来形容樊川,量不为过。元李好文盛赞樊川“近蜀之饶,固自若也”。《水磨赋》更称这里为“仰终南之云物,俯潏水之清湍,乔林隐天,修竹蔽日,真天下之奇处,关中之绝景也”。其富庶程度胜过了“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天府取之而不竭,陆海探之而无底”。从汉代以来樊川就是韦、杜诸贵族聚居的地方。到了唐代,“韦杜二氏,轩冕相望,园池栉比”,完全成为一个别墅区。樊川山青水秀,为发展成长安城南一个风景秀丽的别墅区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直到今天,每当春暖花开,樊川桃红柳绿,河渠纵横清流,稻畦菜园交错,麦田郁郁葱葱,与终南神秀、少陵壮阔、神禾摇曳共同组成一幅美丽的画卷,形成难于用语言表达的奇伟壮观。


唐代的樊川别墅,几乎可与长安城中的皇宫相媲美。因为韦杜贵族多为当朝近臣,有钱有势,能够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别墅。韦安石、杜佑等曾官至宰相,唐中宗的韦皇后还想效法武则天,夺取唐朝的最高权力,故有“城南韦杜,去天尺五”之说。在韦杜贵族的经营下,樊川的园池、山庄、别业、郊居、山林、闲居、池亭、别墅盛极一时,成为长安城南的主要别墅区。这些佳丽的别墅以山原川谷为基础,造成山表其外,冈固其里,尽有茂林修竹之胜。长安城中的显贵经常出入樊川,或长期闲居,过着人间天堂的生活。“杜曲花光浓似酒”,“韦曲花无赖,家家恼杀人”,就是反映这种场面和浪荡公子的无理取闹。

樊川别墅倚原面水,夹潏河遥遥相望,布设极为精巧。他们都引水灌园,顺着深岩曲径,使亭榭楼阁回转,远景近影相参,造成“青山意不尽”,步步引人入胜的格局。这些别致的园林有何将军山林(在今韦曲西塔坡)、唐朝宰相权德舆别业、韦安石别业(在今韦曲)、韩愈送子读书处(在今韦曲东韩店)、郑谷庄(在今韦曲东南,郑虔之居)、杜佑瓜洲别业(在今瓜洲村)、杜佑郊居(在今朱坡西)、驸马郑潜曜之业(在今南樊村与三府衙村之间)等等。其中杜佑郊居林泉佳丽为“城南之最”。园中有千回百折的九曲池、别具一格的玉钩亭、每朵七叶的七叶树等奇景。何将军山林恰好东靠原而西临潏,“出门流水注,回首白云多”,“名园依绿水,野竹上青霄”。韦安石别业更“林石花亭,号为胜地”。郑驸马之业位子神禾原边的莲花洞,虽无楼阁之胜,却有“主家阴洞细烟雾,留客夏簟清琅玕”的特色。由此可见,樊川别墅不仅盛极一时,而且精巧别致,各有特点,把中国古代园林建筑艺术推向了一个高峰。另外,屹立在少陵原边的牛头(今杨虎城将军陵园)、华严(现存两塔)、兴国、兴教(今兴教寺)四寺,和雄峙于神禾原边的云栖、禅定、洪福、观音四寺,是唐代著名的樊川八大寺。这些寺院殿宇繁多,景色葱郁,与小巧玲珑的别墅交相辉映,使锦绣花簇的樊川犹如披上节日的盛装一般,更加妩媚多姿。

在中国,知识阶层一直存在着这样双重的性格,既热衷仕途,又喜欢逍遥,仕途使他们显赫,逍遥使他们自在。

樊川历经宋元,仍为长安城南一个名胜风景区。有宋陈谏议别墅、元廉相别墅、胡相别墅、赵氏别墅等,幽栖秀丽,保持了樊川别墅的基本特色。陈氏别墅中的三桂亭,以其三子同登第而得名。它位于潏水之阳,临潏耸峙,神秀异常,显然也是再现了唐代樊川别墅的固有风格。

辋川别业 唐代诗人兼画家王维为孝敬母亲,在绵延近20里的辋川山谷,在宋之问辋川山庄的基础上,建辋口庄、孟城坳、竹里馆、椒园等二十处游览食宿之地。构建了一个可居、可游、可耕、可牧、可渔、可樵的综合性园林。现鹿慈寺即王维“辋川别墅”旧址,松柏满山,风景宜人。不过,从辋川别业的自然条件,结合王维、裴迪等人的诗文进行考察,可以约略看出别业内的经济生产情况这里森林茂密,有品种繁多的果树,漆园、椒园木兰柴、茱萸、辛夷坞是种植经济作物的园地,欹湖、栾家濑、金屑泉等园内充足的水源为养殖业提供了充分的条件,鹿柴是养殖麋鹿这样有着极高经济价值的牧场,还有应有的各色山珍及山药,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中就提及有载运黄蕖药草的人出山。园内自然还有大面积的可耕地 ,王维诗中大量言及园内的农事活动,如“不到东山向一年:归来才及种春田。”(《辋川别业》)“屏居蓝田薄地躬耕。”(《酬诸公见过》)“余适欲锄瓜 ,倚锄听叩门。”(《瓜园诗》)。《辋川二十咏》和《辋川图》等诗画,写下“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等名句,描绘辋川景物的秀丽和千姿百态的风貌。安史之乱后,王维由于痛心曾授伪职、皈依佛教等原因,约于乾元元年(758 年)献庄为寺。

唐代此地寺院众多,隋唐期间,僧侣云集樊川,以兴教寺华严寺兴国寺牛头寺法幢寺禅经寺、洪福寺和观音寺等称为"樊川八大寺"。

兴教寺又名"护国兴教寺",位于西安樊川少陵原畔,唐代著名僧人玄奘法师葬骨处。玄奘从印度取经回国后,先后曾在洪福寺、大慈恩寺、西明寺、宜君县玉华宫等处译经。唐麟德元年(664年)二月初五日圆寂于玉华宫,先葬长安城浐河东岸白鹿原,总章二年(669年)迁葬于少陵原并修建砖塔。

牛头寺位于西安市长安区韦曲镇东少陵原畔,一说建于唐贞元十一年(795年),又一说始建于唐贞观六年(632年)。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4年)改名"福昌寺",

华严寺位于西安市长安区韦曲镇东少陵原畔。据《长安志》《咸宁县志》载:"寺院建于唐太宗贞观年间,"亦说建于唐贞元十九年(803年),是佛教华严宗派的发祥地。

华严寺

观音寺位于西安市长安区樊村乡南樊二村,建于唐代,因祀奉观音菩萨而得名。

法幢寺原名云栖寺,位于西安市长安区申店乡瓜洲西北神禾原北坡下,与牛头寺对峙。

禅经寺位于西安市长安区樊村乡小江村南神禾原北崖,与华严寺相对。《咸宁县志》载:"小章(应为小江)村有禅经寺。"《咸宁长安两县续志》载:"禅经寺在小江南村神禾原北崖,杨嗣复迎养父于此(见《杨氏家谱》)。

禅经寺

弘福寺(石刻上刻名称为弘福寺) 位于樊村乡西樊村与岳村之间的神禾原北崖,以诸神普降洪福而得名,与少陵原畔的兴国寺相对。据传建于唐代。

兴国寺位于西安市长安区杜曲镇东西杨万坡之间。《咸宁县志》载:"兴国寺在夏侯村西,离城三十里。唐三藏香火院。"宋代改名"延兴寺"。寺前有古柏两株,约三、四抱有余,当为唐柏。寺内有清代大殿3间、东西廊房各3间。1939年,陕西教育厅以兴国寺旧址为中心,建立了一所规模宏大的"兴国中学",以3间大殿作图书馆,第三任校长李瘦枝给寺院门楣上题"唐兴国寺"匾额。

兴国中学1949年停办。解放初,西北军政大学、西北艺术学院先后以这里为校址。后曾为西安美术学院校址。

背靠少陵原的杨虎城将军烈士陵园就在权德舆别墅隔壁

2000年以后,修建横穿少陵原的高速公路,为了保护地下文物,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的考古工作者沿着高速路进行了考古勘探、发掘。他们自北向南勘探,发现了一些汉唐墓葬。

隋唐时期的长安城就建在龙首原上,如今龙首原被脚踏在古城人的脚底下。龙首原龙头在北关,也就是龙首村,龙尾有说在王寺镐京一带有说在城南樊川。汉长安城墙和未央宫遗址、唐长安城北墙以及大明宫含元殿、麟德殿等遗址都在它的上面,或者说,少陵原也是龙首原的一部分。

根据权德舆所撰【唐丞相金紫光禄大夫守太保致仕赠太傅岐国公杜公墓志铭并序】,杜佑葬于少陵原:有唐元老太保岐公,讳佑,字君卿。年七十八,以得谢之岁岁十一月辛未,启手足於京师安仁里。皇帝恤然不视朝三日,册赠太傅,吊祠加恩。明年夏四月乙酉,返真宅於少陵原大墓。

西安碑林博物馆至今珍藏着权德舆撰写的《韦渠牟墓志》。记载志主韦渠牟著有文集30卷,撰《庄子会释》、《孝经维摩经疏》、《三教会宗图》共10余万字等,奏修《贞元新集开元后礼》行于当时等等,记述丰富真实,可补唐史。

韦渠牟墓志并盖


《长安志》中引权德舆《唐左仆射姚南仲神道碑》言姚南仲与其夫人“合葬于少陵原黄渠里”,并指出其位于县南三十二里。�S渠是唐代曲江池水源的重要来源,正是开渠自少陵原,而且县南三十二里也正是少陵原的区域。黄渠里是少陵乡其中一个里名。 

杜氏墓群 长安杜氏,后魏至唐长安世家豪族,大都葬于长安大兆乡司马村附近。1981年,司马村出土杜琮长女墓志铭。史志记载,杜氏墓冢摘述如下:

    杜如晦墓 杜如晦(585~630年),字克明,京兆杜陵人。据骆天骧《类编长安志》载:“唐杜如晦墓在咸宁县南三十里司马村。”民国时期,墓冢尚存。今已夷为平地,虞世南所撰墓碑小知毁于何时。

    杜亚墓 杜亚(720~794年),字次公。《咸宁县志·陵墓志》载:“贞元十四年(709年)葬万年县少陵原。权德舆撰碑。”(《新唐书》有传)。

    杜佑墓 杜佑(734~812年),京兆万年县人,字君卿。据缪钺著《杜牧传》载:杜佑“于宪宗元和八年夏四月初三葬于长安城南少陵原祖墓。”

    杜牧墓 杜牧,字牧之。《咸宁县志·陵墓志》载:“杜牧墓,葬少陵原司马村先茔,自为墓志。”其墓建国后尚存,在司马村西南,高约7米,面积约1亩,墓顶有一大树,60年代平毁。

    杜顗墓 杜顗,杜牧弟,字胜之。《咸宁县志·陵墓志》载:“大理评事杜顗墓,顗,牧之弟,葬万年县洪原乡少陵原西南一里,杜牧撰墓志。”志文载:“杜顗大中五年二月十五日卒。……六年二月八日归葬先茔。”


长安区及大兆乡、司马村等三级干部考察杜牧家族墓地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