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从未变淡,变淡的是我们的心

2017-01-31  本文已影响0人  隔岸观火2014
年味从未变淡,变淡的是我们的心 一过初三,春节也基本快过完了,似乎让人也总算松了一口气。随着年龄的增长,过年越来越变成了一种负担,虽然照旧早早抢好回家的火车票,待在家的心情却越来越复杂。年,终究是变了一个味道,与记忆中的年差距甚远。

记忆里的年很长,味道也很浓。

往往提前一个月的时候,家里人就开始为新年做筹备,那时候的年货大部分都是自己家加工,包括做豆腐、杀猪、杀鸡、煮肉、蒸年糕、蒸馒头等等,这每一项都基本会花费一天甚至数天的时间。可能是因为当年条件不好,只有过年才会吃到很多平时不常吃的食物,以至于那一段时间的记忆,都飘满着浓浓的的香味儿。

记忆里的年也很累。

备年货的时候,总难免被家人喊去帮忙,当然最耗费体力的莫过于家里要进行大扫除,擦玻璃、扫屋子、扫院子、洗衣服、贴对联等等,那时候贴对联,需要自制糨子,拿个大铁勺,放入面粉和水,放在炉子上一边加热一边搅和。那时候的过年是个体力活,于是特别盼望初一,因为那天就能彻底休息了。

记忆里的初一,让人兴奋和激动。

不仅仅是因为忙活了那么久,终于盼来了这一天,还是因为这一天也终于可以穿上新衣服了,还有家人给的压岁钱,然后可以取一部分逛小卖部,去买平时舍不得买的东西。那时候觉得每天都特别有意思,每天也都会做一些有趣的事情,去体验新的感受。

而如今,觉得年越来越不像年了。

我再也不会为任何吃的感到兴奋和激动,过年的年货,大部分现在都是直接采购,由于跟平时变化不大,也都不会再储存很多,甚至有些物品不足,可以立刻去超市采购,至于新衣服,平日里都可以随意买,再也不用等到新年才穿。

年反而变成了无聊的集合体,跟家人和朋友聊起此事,发现也并不是我一个人有这样的感受。

年味儿变淡了,是什么让它变淡了呢?

接下来说一说我们这里一个关于春节传统习俗的变迁史吧!中国人有一个慎终追远传统,过节总不会忘记祭拜死去的先人,春节也不例外,这个隆重的节日,更是要和先人一起过。所以我们这里有这样的一个习俗 ,除夕夜十二点去上坟祭祖,并且用一把点燃的香火把祖先叫回到家里来过年。每天吃饭前,先点燃三炷香,把食物放到祖先的牌位前以表孝道。待到正月初三再去上坟烧纸,把祖先送回去。

就只这样的一个传统习俗,在我记事的这些年,却总在发生变化。首先是时间的变化,从原来的半夜十二点,后来变成了傍晚十分,再来变成了中午饭以后,然后人们是这样说的“趁早去吧,趁着现在还暖和一点。”再后来,这个仪式,索性变成了直接把年货和饺子等各种贡品拿到坟地,直接去烧纸。“叫回家里也总是忘记上供,还不如直接送到这里祖宗们吃的多呢~~”唯物主义的时代,一切以效率和便捷说话。

仪式的简化,带来的就是年味儿变淡,也毁掉了我们感受喜悦的能力。当我们的生活平淡到每天都波澜不惊,怎么可能还想感受到内心的波澜起伏?

我们苦苦找寻着生活的乐趣和激情,却发现愈发变得帐然若失,在我们抱怨年味儿变淡的时候,却不肯面对这样一个事实:这只是因为我们对生活没有足够虔诚的热爱。年从来没有变,变得是我们的内心,若想有所不同,我们能改变的只有自己,你有多重视它,你有多精心准备,年味儿就会有多浓。

突然想起了这样一个问题:人生有什么意义?记得毕淑敏老师是这样回答的:人生本没有意义,每个人必须为自己的人生确定意义。正如这过年,是否能感受到年味和幸福,关键是看我们赋予了年怎样的意义。但无论现实生活中的仪式被删减的多么简单,千万别给自己内心的仪式感进行删减,要知道,正是仪式感,才会让这一天在我们生命中变得与众不同。

物质空前丰富的今天,从物质中获取幸福的时代已经结束,给自己的心加点料,尝试去知足和珍惜,去感受当下的生活,去挖掘生活的味道。精神层面的充实感更容易让人获得长久的满足。

-----------------------

微信公众号:隔岸观火(review100)

新浪微博:隔岸观火Review100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