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性原理:不确定性

2017-11-22  本文已影响0人  阿邪Paco

【第一部分:摘要

我的第一性原理是不确定性,其基石假设:1)量子物理:源于其对事物本真的发现;2)碳基生物:我们的思维是呈不确定性的;3)超链接现象:世界的发展也具有不确定的超链接属性;4)佛教“无常”:成住坏空,一切事物都不会一成不变。

【第二部分:关键词】

不确定性,连续性、非连续性、量子物理,传统物理学,碳基生物,超链接,跃迁,高科技

【第三部分:正文】

听了李善友教授的第一性原理课程后,很受启发,苦苦挖掘数月,一直没有清晰的脉络,究其原因主要是多种第一性原理碎片在脑中相互排斥,难以挥去,又无法完全串联所致。本来想先放一下,未来再作深入思考的,今日得见毕业论文也是需要直击第一性原理,于是重新上马再度陷入沉思。直到近期听了一些量子物理的发展史,并且查阅了不少相关书籍后,才隐隐感觉到每个人心中的第一性原理其实是不确定的。这就有点类似光的量子态呈现的波粒二象性,我们并不知道它什么时候是波什么时候是粒。借用爱因斯坦的一句话就是:“好像有时我们必须用一套理论来诠释所有现象,但有时候有需要用另一套理论来描述,最后发现有时候又必须两者都用到。”

我发现人的第一性原理从不同的维度去观察,也是会产生变化的。例如从每个年龄层级去探索,从人所处的工作环境去探索,从学习认知的沉淀深度去探索,得出的第一性原理都会不同。并且随着知识的更新迭代,个人的第一性原理也会有被取代的可能性。当然世界本源的第一性原理是存在一个创世态的,这一点由物理学家、哲学家等人在挖掘,我虽有思考,但本篇不做探讨。例如勒梅特、伽莫夫和哈勃提出的《宇宙大爆炸》、王东岳先生提出的《递弱代偿》等理论都是在追寻世界的起源和运行的本真逻辑。

接下来我尝试阐述一下我个人,现阶段、现环境下,所信奉的第一性原理,以及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各种思维逻辑。

个人的第一性原理阐述如下:

3.1)第一性原理:不确定性(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叠加态)

我目前所定义的「不确定性」的描述如下:

A - 确定态:即指某个事物存在明确的规律,例如温度从0到10的爬升,必然会经过1-9的过程。再例如非连续性本身就是一个确定态,因为如果某个公司是呈非连续性的,那么它将必然确定的执行这种非连续性原则。

B - 不确定态:即指某个事物无规律可言,例如温度从0到10的爬升,可能不需要经过5,从4直接跳到了6或者7,然后到10。再例如矩阵乘法的P*Q 不等于 Q*P,运用到观测光子时,我们是无法同时得到 P 和 Q 的数值,因为观测 P 时 Q 的数值就会产生变化,这种变化是不确定的。

C - 确定和不确定的叠加态:就是指一个事物可能包含上述 AB 两种属性,呈二象性,但是这种二象性严格意义上是指两者取一。但在实际生活工作时,一个大公司的项目运作手段是需要用确定和不确定两种思路叠加进行的,例如T 公司的微信诞生之际,是有明确的发展和迭代脉络,很多功能甚至早已规划完毕,但微信之后是什么?T 公司如何抉择是不确定的。再例如生命的进化,从宏观来说是确定的,根据东岳先生的理论呈递弱代偿的走势;但是从微观来说基因的裂变又是不确定的。这两者在很多时候是叠加一起前进的。

3.2)基石假设:

【A - 量子物理】:

人类是在17世纪由伽利略和牛顿创立的经典物理学中慢慢了解了这个世界,可惜经过几百年的长足发展,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远远不够,直到量子物理的提出和发展才让我们窥探了世界的某一个纬度(量子物理的开山鼻祖在科学界内有很多争议,普朗克、波尔、海森堡、爱因斯坦甚至是王阳明,众说纷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它彻底颠覆了传统的物理学思维。因为传统的物理学是一门最严密、最精确、最不能容忍不确定的科学。事实上,根据传统物理学的理论,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一个系统,只要给定充分的初始条件,加上足够的运算能力,都是可以通过某种规律或者算法推演出这套体系的一切历史,例如掷一个骰子,只要告诉物理学家其大小、质量、质地、初速度、高度、角度、空气阻力、桌子的质地、摩擦系数等一切所需的初始条件,那么配合强大的运算能力,物理学家就能够知道这颗骰子最后能掷出几点来。再例如投篮,如果给投篮机器人准确的初始条件,那么它就能100%的投中篮框。这就相当于说物理学家就是上帝,他们可以精密的制定出各种模型,并让其按照定律一丝不苟地运行。在上初中物理学课的时候,老师给了学生一个小球的初始参数,要求解 T 时刻的状态,谁敢写上”我不确定“呢?

可惜这种思想被量子物理彻底颠覆了,因为量子物理的其中一个核心便是”不确定性“。例如在量子物理的体系中,我们是无法预测电子的行为,只能推导其出现的概率而已,无论如何我们都无法确定单个电子会出现在什么地方,电子是没有具体位置的,也没有具体的运行路径。因为它可能是一团云,是一个波,向每一个方向不断衍生。虽然衰减得很快,但是它初看起来像一个粒子,又像在空间中弥散开来的波,这种波呈一种震动的叠加态。这种不确定性是深藏在物理定律本身内部的一种属性,即使从理论上来说,我们也不能准确的预测整个大自然的一举一动。

人生到处都充满着不确定性,有些人坐个电梯会亡,有些人飞机坠落会生。这种不确定性,让人迷茫、迷惑,却构成了我们这个混沌的世界,所以混沌大学就是要带领大家突破重重迷雾,直击学识的本源,减少我们内心的恐惧。

由于整个世界是建立在物质和能量相互叠加和转换的基础上,那么这种不确定性就是万物的本源。举个例子:从比较现实的企业管理来说,一个产品的发展和未来是连续、确定的吗?显然没有人能肯定的做出这个预测,只有成功的概率,所以当一个项目成功诞生后,任何企业不可能抱着它吃一辈子,寻找非连续性突破是一个必然的结果,亚马逊也好,特斯拉也好,甚至是阿里巴巴或者腾讯,都是在不断的寻找新的突破口,这种寻找在很多时候体现在对新事物的投资上,虽然对项目会有很多研究和论证,但是投资的行为是随机的,成功的投资是有概率的。但这并不是说,所有的事物都需要去储备一个不确定的备份源,以防社会的不确定发展带来的致命打击。有很多时候,企业的发展,产品的运行是需要以一种严格的、科学的、明确的管理手段来支撑,例如 iPhone 这些年的升级迭代,双11的固定时刻固定期待,都是呈一种确定的、连续性的特点。这两种思想是可以切换和变换的。

【B - 碳基生物】:

我们知道这个地球上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已知生物都是碳基生物,构成碳基生物的氨基酸中,连接氨基和羧基的是碳元素,然而每一个元素的基础结构是分子,这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粒子。这些粒子正是由原子构成,而原子所包含的电子是具有不确定性属性的,所以生物的思维也是呈一种不确定的状态。这一点我们每个人都有所察觉,从小到大,我们的思维一直在变化,不管是面对个人情感,还是制定公司战略,甚至是凝练一套理论体系都处于不停的变换之中。(别抱怨你的老板思想一直在变啦,因为他的认知在不停的攀升。)

有这样一则名人轶事,说的是一位漂亮的女演员在一场宴会上向萧伯纳求婚。她说:“我们应当生个孩子,这样他就会同时继承我的容貌和你的头脑!”结果萧伯纳十分耿直地回答道:“可要是这孩子继承的是我的容貌和你的头脑,那怎么办?”。其实在《生命的跃升》这本书中,就很好描述了这个故事背后的本源,我们这种生物最重要的一个功能是“性”,那什么叫“性”?它只是一个基因的随机生成器,有性生殖是靠随机生成的基因组合出来的,正是这种随机不确定性,才能过滤掉差的基因,激发出更好的强基因,从而完成生命的不断进化。

【C - 超链接现象】:

有人说过人生就像一本书,一页页翻着走,但不确定性的发现,让我们察觉到人生更像是一个互联网。可能看到某个地方会出现一个超链接,我们点进去发现什么都没有,但也有可能一点,“砰”地一下,跃迁到一个完全不同的领域里面去。 其实人这一辈子的很多重大决策和机遇往往是超链接式的,并不是提前规划出来的。让我们回想一下,这一辈子,跟谁结婚,去哪儿工作,留在哪个城市,做还是不做,跟谁创业,这些事情往往并不是规划的产物,而是超链接偶发事件。人生的这种网性结构,存在很多的超链接,它帮助我们跃迁到完全不同的新世界,这种现象完全符合了不确定性原则。所以我们只有坦然的接受这种不确定性,才有机会让更多的新事物涌入自己的生活。

此外,人类历史的发展也是一种超链接现象。例如人类(智人)的历史距今已经有300万年左右的记录了,但是从7万年前,我们突然有了意识。在《人类简史》中把这种意识称之为是认知革命。生物学家认为这是一种基因突变,改变了大脑内部的连接方式,就像点了网页上的超链接一样,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崭新的视角,拥有了全新的思考和沟通方式。

所以我认为不要把生活安排得太满,因为生活能给我们的远远超过想象。建议用30%的时间持续地社交,持续地点开人生的超链接,让那些可能性撞入到我们的生命中来,持续地向外面散播信息,或许总有一天会有人过来告诉我们下一步该怎么办。

    【D-佛教“无常”】:

“无常”一词出自《杂阿含经》,意思是说,一切事物都不会一成不变,都会经历从生到灭的过程。具体点说,就是每一个事物都会经历成、住、坏、空四个阶段。其与佛教的“无我”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此二者属于佛教的“四法印”。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诸漏皆苦、涅槃寂静”。这个理论指出一切事物都不会永恒存在,都会经历一个从产生到灭亡的过程,结合我的第一性原理,我们发现这种切换的时间点是不确定的。

我想,我们能做的,就是珍惜当下,珍惜身边的每一段缘分,哪怕老了也无愧于心的灵魂。

3.3)方法论:

【A - 不断思考】:

我是一个喜欢不断思考的人,尤其是关于科研方面的思考,故自称为「科研思考者」。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秉持这种方法论,对于各种事务背后的本源和规律需要保持这种不断思考的行为能力。因为只有思考才能让我们的社会进步,只有思考才能将各种知识融会贯通,也只有思考才能在不确定性变化来临之际以不变应万变。

【B - 学识跃迁】:

首先来说一下跃迁这个词怎么来的,我们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以及电子构成的,但是电子的运动轨道并不是像行星运行那样有一定的规律,而是呈一种跃迁的状态,这种电子跃迁的行为是不连续的,每次电子获得能量就有可能会触发这种跃迁。那么我们获取知识从而产生的学识跃迁不是一个道理吗?

学识跃迁这种思考方法本身就是不确定的,因为跃迁的来临不受我们主观控制。具体怎么做呢?就是多看多经历,越杂越好,去接触不同的知识点。千万不用担心所学的东西现阶段没有用。因为我们所有学到的东西,包括看过的书,背过的单词,听过的音乐,观过的影片等,它其实都存在于我们的某个细胞分子中,发酵并等待被激活。它可能今天发挥不了作用,但某一天当我们处于某个环境中研究 A 知识点时,运用创新思考的方法就能激活头脑中 B 这个历史知识点,这个激活的过程就是学识跃迁。

例如:乔布斯具备了跨学科的学习能力,每一次学习对他来说都形成了一个点,每一次的学识跃迁就将这些点连成了线,点越多线越多,这样就具备了跨纬度的创新能力。我早年看过一本日本的电影叫《大逃杀》,若干年后在设计一款叫“魔方”的网络游戏时,就突然激发了这种跃迁,把电影中 N*N可移动的格子概念植入了游戏中,构建了一个很好的随机性模型。再例如:创新其实不是与生俱来的,有时候我们拼命的思考,未必有所收获。每一个创新IDEA一定都是曾经看到过或者听到过的某些事物的某种概念属性,突然随机地跃迁到了当前的思考中,才能形成一个好的创新点,所以这就要求我们要多个渠道的去吸收知识,尤其是冷知识。毕竟每个人的思维都存在一个模式,或者说叫做观念,平时很难跳出来,但是一旦完成这种跳跃突破,也就实现了我所说的跃迁。

【C - 自我迭代】:

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我觉得这个方法已经有很多人提出过了。因为我们处于这种不确定的体系中,所有的知识本身就是不确定的。东岳先生认为:“人类所有的知识和学识只不过是一个在时间范畴内相对正确的假说,都是求存的需要,而不是求真。”所以世界并不存在真理,只有持有这样的观点,我们才不会封闭自己的思路,才能让自己不断反省,自我迭代。要知道所有的认知都是需要不断被刺破和颠覆的认知。

【D - 关注高科技】:

这个方法是我个人比较推崇的。世界在不断地呈不确定性的变化,那么走在科技的最前沿无疑是保持同频,寻求自保的途径之一。TESLA 创始人依龙·马斯克在这方面的运用是登峰造极的,我们望尘莫及,但是保持关注这样的手段是我们力所能及的,希望更多的人都能一起关注科学。关注我们的科技,就是关注我们的未来。

【第四部分:结束语】

正因为这个世界是不确定的,所以我看待这个世界的心态一直是比较平和的,任何黑天鹅事件的出现在我看来都是理所应当的。我的这个作业中的某些观点,可能会与一部分人根深蒂固的想法所相悖,我拒绝相关的争论,因为这不是我的一套理论,这只是我个人待人处事的第一性原理。

虽然这种「不确定性」构成了我们这个混沌的世界,同时也造就了我们的好奇心,但其形成的最强劲动力,正驱动着我们驶向宇宙的终极猜想。

最后感谢苏州社长、混苏全体工作人员对我学习的支持,本人本来只是来吸取一些知识点,没曾考虑过要毕业。后来一次超链接的思想跃迁,让我悟到了毕业可以遇见同样热爱学习,有深度思考能力的同行者。这远比证书更有价值,于是有了这篇论文。本文的核心结论是:这个不停运行的世界是不确定的,不管是物质还是人类,甚至是这个世界的未来,所以我们要做的是掌握基本的方法论,站在这个时代的最前沿去感受这个混沌的世界,这意味着我们要时刻保持Open的心态,不要把生活排的太满,去拥抱不确定性,采取行动不断地点击人生的超链接,发现更多有意思的人和事,也发现不同的自己。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一些基础的知识背后的原理掌握的不够透彻,例如氨基和羧基的基础构成等;对博大精深的量子物理引用也是片段式的,不够全面;再有部分方法论和基石假设的逻辑性不够严密,请各位老师和学长多多指教。

【第五部分:参考文献】

1.古典:《跃迁》、《超级个体》
2.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
3.罗伯特·J.索耶:《尼安德特三部曲》
4.刘慈欣:包括《三体》在内的所有中、长篇小说
5.喜马拉雅:《量子理论史话-量子物理诞生的来龙去脉》
6.王东岳:递弱代偿的课程
7.科学可以这样看丛书:《物理学的未来》、《平行宇宙》、《量子宇宙》、《达尔文的黑匣子》、《遗传的革命》等11册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