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主义”的自我摸索

2019-02-20  本文已影响0人  我是桥

对于过生活来说,过去会倾向用一些主义定义自己。“我是乐观主义”“其实我可能还是悲观主义吧”。在没有找准对生活的看法时用一种主义可以比较方便的指导自己怎样行事,这种一刀切的的确确要比无头乱撞要好。即使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智慧上看似高人一等的虚荣心,用一个主义来定义自己也是有价值的。

直到一切都变了。

第一次遇到一件无法接受也无法处理的事,几乎生活的所有方面都失控了。原因有很多,但结果是这种体验很痛苦,就好似溺水窒息,努力去抓住周围的一切,但给我的反馈只有仿佛抓住却又再次溢出手心的水。同样就像人在溺水时濒临死亡而渴望生存一样,我也同样渴望在我的经验里找出任何可以使用的方法将我从深渊拯救出来。比我的处境更加绝望的事情是我不知道会有什么方法,而过去的任何主义在此或者完全失效,或者让我的情况更加糟糕。是啊,当遇到一个真正的难题而毫无办法,人不免会将曾经的思想和方法视为无效。

也许这个时候这一切之外,最强烈的想法是求生欲。生活必须要继续。也必须要找到活下去的方法所在。

后来我的确找到了。因而对人生的看法也有了一些不同。

我想任何人即使没有希望过一种伟大的或者对他人来说很有价值的人生,也至少希望自己幸福。在这样的要求下,用某一种“主义”指导自己的确有一定的便捷。但“主义”是死的,情况是灵活的。也许某种主义是一种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体现,进而影响着行为,但对于可能遇到的纷乱世事来说,它有时可能会完全失效。 持乐观主义的人也会遇到用乐观无法缓解的痛苦和悲伤,悲观主义也会在某一时刻选择相信一切会变好,英雄主义可能因为生活的暴击而不得不低一次头……假如坚定的信仰某个主义,却在某一节点发现这一主义无法指导自己的行为,那么人所信奉的主义岂不和自己的行为出现了无法调和的矛盾?也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再一次肯定,这些“主义”并非没有价值,但它们的价值只能体现在能够体现它们的事物上。超出了此种范畴,某一个“主义”则会失效。藉由许多例子皆可证明。但如果有一种事物,或者归为类似一种更为优越的、全面的主义,会是什么呢?

(在此不宣扬任何宗教、教派)佛教有一句偈语,即使对佛教完全无所了解的人或许也听过: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此文不谈佛教。但我逐渐摸索到这一“主义”,也的确和这句偈有关。(关于此偈的详细上下文有兴趣者亦可了解,本文不做赘述。)

既然每个主义都有其适用性亦有其限制性,不禁推测是否有一个通用的“主义”来更好的指导生活?的确有一样东西具有无比的优越性。哲学家称它为真理,科学家称它为规律,佛教称它为实相,我们呢,或许称它为“如此”。距离事物的本真,规律的本质越接近,这一“主义”的优越就越加弥显。

早在百年前已有人提出。辩证唯物主义。此时的确很像说教了。甚至仿佛一篇搞笑文章抖了一个大包袱。但在此不得不说,这是一个从小学听到大学的主义,每一个上学的人都知道但大多数人把它当做了课本内容而粗略带过,只是把它当做一个知识放入了脑海。甚至仔细背诵过,似乎理解了,也未能体验到其中的精妙。当我切实的,因为义务教育而站在伟人的肩膀上,又因为自己深度的迷茫而既主动又被动地领悟了其中的一点真谛,对我来说无异于开光时刻。

关于真相、规律的探索对于我是无穷的。辩证唯物主义是人类的一大步,而我仅仅向真理迈进了一小步。我相信也许还会出现更加全面和先进的思想,如果有幸,希望能够在未来探知一二。

后记:这并非一篇格式规整、结构清晰的议论文,所以我并不给结论与作分析。这也并非一篇安利文,以推崇辩证唯物主义的优越性与描写我站在伟人肩膀上看到的风景究竟如何。强行归类,也许这是一篇按照探索轨迹而写的心得文。我不是佛教徒,但我却认为佛教的一句话极有道理:不打妄语。我有自己的体悟,但与真理实相相比不足万一。我只写出我去探索的过程。第一个站在山顶的人是伟大的,但寻着伟人的足迹攀爬亦是一种有益且有趣的过程。

关于“主义”的自我摸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