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古诗词中国诗词大会中国传统文化

古诗词的命运

2019-09-20  本文已影响0人  斯文致用

这里以诗词当下情形,谈古诗词的传统如何更好延续。不是谈诗词本身!

古诗词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世界各国文化最富魅力的特色文化。

近来随着”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播出,在社会上引起全民关注的热潮。

主持人展示了平素不轻易显露的诗词素养。具有深厚学识的评委老师,其诗词学识之深,解读全面易懂,让人钦佩。出自学校、来自各行业的选手,有得益于从小家教之力的武才女、还有在生活重压下仍不放弃的农民、快递员、军人等各行业的诗词爱好者,他们的惊人表现, 更让观众喜爱和感叹。诗词大会的高收视率和热播,说明古诗词这一传统文化的魅力深远流长,在国人心中的地位有多么珍重。这是古诗词的幸事,是文化延续的好事。

若现实情况看,这热潮过后,古诗词的发展又会面临怎样的局面?

我们这个社会,很多事情都是一阵风,刮过后就无影无踪。商业社会,全民向钱看,节奏快压力大,诗词在社会上的地位、在国人的日常,其地位不用调查,也大致知道其情形。试问:

忙于工作的人,有多少人现在爱好古诗词?学生各门课业繁重,在古诗词学习上能有多大的付出;在相关机构,古诗词可有它一席之地? 在只论业绩财富的商界,古诗词是个什么鬼?

不可否认,语文教学会进一步增加诗词内容和考试占比,但杯水车薪;也不可否认,像诗词大会中那些平民选手,类似的有相当一部分人,还在热爱着古诗词,无论是学习、欣赏,但它们也大多不显山露水,更多人是挤出一点时间用来玩味,在自己电脑或一片空间独独写上几句。就是那些评委老师,要不是这样的机会,他们又在哪里向国人展现自己的才识?还有很多一辈子都在研究古诗词的老师,很多都已老逝,也从不为世人所知!

孤独的鲜花静悄开在山坳里,自开自谢!

古诗从古到今,从民歌民谣到诗经楚辞,从古体诗到近体诗、从唐诗宋词到元曲小说,一脉相承,文风不断、诗韵悠长。近代这几十年,虽然古诗词还没灭绝,但其现状已不容乐观。就拿与诗相类的对联,这是还在眼前的事情。在二十年前,每到春节家家要写,内容也是抄于每年新出版的”农历书“后附录的两页对联,已没几人能思对出对。对联早流于形式,她的生命早亡了。就如二十或五十年前,村村绿树环绕小河弯弯,现在很少或已绝迹。

古诗现在的地位,就如大熊猫的命运,已处于濒危的境地!

造成这种情况,因诸多缘由引起:

诗词的诸多难处,让人望而却步。古诗词就在古代,其简练甚至奥涩语句及背景幽隐也非人人能做可懂,原来学字作文,就非一般百姓都能得到,所以诗词也从没普及;近代白话文的普及,历经一百多年已完居最普通最适宜地位,只是白话较古诗词大不同,普通人在理解上有难度,大学生也不敢轻言做诗,时代语言土壤已不适合。

功利取向转变,已完全不需要古诗词。古代官方文书用文言,其简练特点与诗词相通;自唐宋后以诗开科取士,诗是敲门砖,不会诗词就功名仕途无望。现在无论哪个领域,特别是教育部署上,文言和古诗词是处于粗浅了解,仅在背诵理解的层面。古诗词就失去其功利导向。

教育领域的忽视,老师国文素养的欠缺。同上述一样都是功利导向转变,老师自然也是从白话环境中培养起来,又这样去教学,一轮一轮循环,古诗词的传承断了,要是更全方面的国学,讲断层或消亡都不为过吧。

家庭教育的欠缺,也是一层原因。除少数诗书之家外,绝大多数人是应白话教育长大,没有古诗词基础,自然也无法影响到下一代。这和教育层面都环环相扣、层层相关。

社会对其没有需要,生活不需要。考试不需要,老师学生没动力;找工作不需要,因为企业不需要;社会生活不需要,现在过寿不上寿联、悼礼不写挽联、春节没人写对联、朋友间没人送诗唱和。

如果这是正常现象,我们似也没必要担忧。一种没落过时的文体,总要被新的文体和事物来取代,就如唐有诗宋有诗明清出小说,文章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

但细想想,这是正常的吗?

现在什么是流行的?是小说、散文、还是鸡汤、还是致富秘笈?不仅是古诗词、古文章,怕是文学也已不为人所看重。靠鸡汤来传承国学、延续诗词吗?致富秘笈能教会怎么又多又快得诺奖吗?就小说、散文,从立国以后,有多少名作?现代诗歌有进步有成就,可就论起能成为经典的,能为今人所传诵,让自豪骄傲的作品,有几首?

这其实并不正常。千百年相传相续的文化传统,这几十年的在教学上的断层和忽视,是正常还是偏颇?包括古诗词在内的古典真不能与白话共存吗,或者古诗词应有更好的改进和存续。深思不得其原由,但若此下去其命运可想而知!

我们的国各个方面要发展得更好,或许要对古诗词,扩大到国学更重视一些!难道不能做一些努力,多做一些传承和延续的努力吗?

国需要它。国要富强,要立于世界之颠,除了经济、军事强大,需要不需要文化的壮大?没有文化的深厚基础和人才培养,没有文风深厚的环境,我们怎么能出好的电影、电视、书刊、文章、讲座、歌曲?我们的大国文风文化,怎么能更多更好更强更有利的,吹到更多的国家和地区?

家需要它。财富现在对很多家庭已是十分富足了,那之后”饱满看月亮"吗?不造一个好家风,不从文化上去规家人育后人吗?不论官宦之家,即使贫民百姓,多点国学和诗歌的熏陶,远离些粗鄙浅薄,有如以前耕读之家,不也很好吗?

社会需要它。小学需要更多的有国学底子的好老师,文化界需要更多的有学识的文化工作者,企业的企划案更需要些诗情画意,大官们也更需要有国学素养的秘书给写几篇像样的讲话稿,商界也需更多懂诗书有情怀具儒风的老板。

它自有它的优势。在表情达意上,有时用白话文不仅篇长、意浅,难比诗词的凝炼、意境。在描写风景上,一首诗词、赋文,却可能更便于宣传与扩散。

在方方面面,多做些努力和改进,多支持一点!

教育上入手,教学环境上文风更浓一些。挑合适的老师,老师要学偶尔比比诗词,学校的宣传资料可以更有文彩,学校各建筑命名和装饰能不能更有意味?在小学或初高中,是不是考试除了背诗,也可以作诗词呢?平时是不是可以搞个诗歌比赛? 是不是可以组建个诗社或文化园地?

专家要研究,做普及推广和创新尝试。古诗的格律知识是不是可以作更多的普及和培养;古诗从唐诗、宋词、元曲到今天 ,可做些改革和创新的尝试,格律要怎样改进以适应普通话口音,创新更合适的文体,以发扬古诗词的应用推广。

社会上要提倡。各个方面都来创新。各级管理,从图书、比赛、展览、节目等多资助一些;城市宣传标语把太白话,改得更有文彩一些,公园里外也不能只是花草假山和健身器材;大小秘书,不要老让上司念八股文,可写的更声情并茂、让人爱听;企业文宣推广,要更有诗情画意,有点人文情趣,不能尽是三鲜馅;大小景区也可更创意一些,游客留诗、题对、照片画作配诗词;搞培训的可做古诗词课目或国学班,周末或寒暑假给孩子专门讲解。

家庭要想办法给孩子创造环境和机会。家里装修可以做的更有文化气息,多些古诗古韵的元素;家长多少也学点,与孩子诗文交流;多给一些资源和支持,为什么不能请家教给孩子补一补诗词古文呢;创造一些机会,现在孩子都上书法班或自学毛笔字,为什么不能让孩子作对联,至少春节的对联作一副吧,老人做寿由她做个寿联; 到人文景点旅游,能写一首更好,至少也背一首这景点名人的诗吧,要不这游玩的钱花了看不见明显的好处。

期待以后的诗词大会,不仅仅是背诗,比谁记的多背的准背的快,那谁也比不过电脑!是不是可以搞个诗词创作大会、对联出对大会?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