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七散八

《V字仇杀队》短评1

2020-04-07  本文已影响0人  轿夫的新娘

人在历史长河当中多么短暂,国家、制度、社会、文化存续的时间都远比人长。可是没有人,这些事物的存在又有何意义?思想可以穿越时空,具有改变世界的威力,可是思想不会痛苦也不会害怕,感到痛苦的是人,会流血的是生命。难道这已是人生的全部吗?不!我们还有爱,还有慈悲和觉悟。

《v字仇杀队》表面讲一个复仇的故事,内在也讲人的重生、爱的启迪、人的觉悟,当然这里面少不了很多高贵、深邃的思想。我看到网文有一些可笑的标题《v字仇杀队是一部好电影吗》,或者问这部电影有什么政治影射、讽刺什么的。真的想对那些人说,你要是看不懂我可以解释给你听,千万别影影绰绰地消费这部电影,尽干些哗众取宠的低级勾当。就像我跟一个搞销售的聊天,当他听到我也写一点文章之后,嘴里崩出来的第一个词就是十万加。我真的想骂人:哪个当红明星没有十万脑残粉,三伏天丢一块猪肉在街上怎么还引不来一群苍蝇?热搜热搜,越热越馊。所以不喜欢思考的人也不用往下看了,我只爱跟有点头脑的人打交道。

开篇也说了,咱还是以人为本,来讲讲我对这部电影的感受。因为人是主体,有主观能动性,有自由意志,但人同时也是客体,是一种载体,承载着思想、希望、社会责任、历史使命等等。把人讲明白了,其他的里里外外大概也就清楚了。同时要讲一种作者跟角色互相成就的关系,讲角色其实最终要和作者交流。但凡能创造一个乃至多个经典角色的人,胸中自有乾坤。你比如金庸、古龙、兰晓龙。最后一位可能有人不熟悉,写了《士兵突击》,成就了多少演员呐。

V

“在这个吉祥的夜晚,请允许我用不那么平庸的方式来引出人物表中的这位角色。”说的正是v,“看哪,在你眼帘中,是一位低贱的耍杂老手……他在命运的浮沉中随波逐流,扮演着受害和加害者的双重角色。”这是角色的独白,如果说里面有作者的影子的话,这也是作者的自谦、自嘲。南怀瑾老先生总结了人的一生:自欺、欺人、被人欺、不正是受害与加害者的双重角色吗?这是对v一生的高度概括,这也可以初步判断:作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明白人。

回到角色。其实在v正式出场之前,已经表现出不俗的格斗技术,利落的行事风格,睿智的思维方式。可以讲,这个甚至没有脸的人一下子扑面而来,让人好感满满。你看他与伊芙的对白:

“你是谁?”

“谁?身份只是本质的一种表象,而我的本质是一个戴着面具的人。”

“我可以看得出来……”

“我对你的观察力没有疑问,我不过指出一个矛盾的地方:问一个戴面具的人是谁有意义吗?”

就这么随随便便几句对话,但不是随便哪个人都可以写出来的。这让我想到现代社会人们用角色、用人设来打交道的困境。它催生廉价的社交,催生很多的焦虑。其实说白了,人们缺失的生活意义不正是被以上这种问句所解构掉了吗?面具戴久了是否会卸不下来?自欺欺人久了是否会分不清真假?人依赖物质的、肉体的这种短暂真实久了是否还能看到更长久和本质的东西?

往下看,v大概就做了两件事,一是以一己之力挑战了当局。这个用剧中的话说是:艺术家用语言来道出真相,政治家用语言来掩盖真相。他做了艺术家该做的事,甚至还添加了一些行为艺术:暗杀了他的那些邪恶的缔造者,有条不紊地鼓起了民众争取自由和民主的勇气。这大概不能鼓吹为一种个人英雄主义,他也许只想以身作则,“藉由真理的力量,我在有生之年得以征服万物”,来证明那些高尚者和警醒者是对的。

关于政治体制,我个人一点拙见是这样的。它是远高于个人,远大于个人的一个宏大的事物。我引用《失控》里关于蜂巢的“涌现”理论,可以做一个对比。单个的蜜蜂并没有所谓思维、对于六边形蜂巢的建筑学概念,但是一群蜜蜂就能造出这么一个相对于蜜蜂而言过于神奇的建筑。政治、体制、文化都是历史发展、社会进步而涌现出的产物,不是哪个个人或者政党所能左右的。不要把账都算在他们头上。你可以看看袁世凯要复辟,要登基,全国人民能答应吗?他能扭转社会进步的趋势吗?谁也不能。个人的认知最多只能和当前的时代持平,而无法领先于整个时代。所以不要看过几本穿越的烂书,就以为自己有了执天下牛耳的学识。冷静点,虽然有人说一个男人政治上的成熟是他的最大成熟,但言语之中讨论点政治还不算成熟。

V做的第二件事情是成就了伊芙。为什么是她?作者就是这么写滴。他对她一见钟情,这份爱深沉到了何种地步,到了写伊芙的时候再一起剖析。

回顾v一生的足迹,从出生到重生、从复仇到爱,再到死亡。一个甚至没有脸的角色让人印象深刻,靠什么?演技吗,粉丝吗?靠才华和思想呐、靠一个人的觉悟啊。这才真正诠释了那句烂大街的标语:美丽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作家用作品说话,角色用内容支撑。能看着一脸胶原蛋白痴情到舔屏,也真是幸福啊。毕竟谁还没有过被岛国动作片掀翻的岁月?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