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质出版物的生命力在哪里
01
纸质出版物作为信息文化的载体,一直是传统出版业的主要形态。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数字出版物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二者此消彼长,共同作用于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当很多传统出版人为纸质出版物会不会退出历史舞台而忧心忡忡的时候,我们不妨回顾一下关于出版社经营收入的具体数据。
2001年,全国562家出版社年社均销售收入2877万元、年社利润679万元,十年之后的2011年,全国580家出版社年社均销售收入11110万元、年社均利润1624.2万元,分别增长386%和239%。不论是总印数、总印张、营业收入还是利润,所有指标都呈增长态势。
2012年,数字出版发展势头强劲,但从新闻出版总局发布的统计数据来看,传统出版物依然涨势喜人。其中最主要的两项指标销售收入和利润均创我国历年出版社新高。
这些数据事实告诉我们,传统纸质出版物仍然是我们阅读生活的主要媒介。作为出版人,一则要有充分的自信,没有必要过分忧虑;二则必须要励精图治,积极寻求媒介融合时代纸质出版的新方式新路径。
02
在我们国家,有深厚而悠久的纸质阅读传统和文化心理。
近期,我在微信朋友圈里作了一个简单却非常重要的调查问卷,调查对象为当代作家、语文名师和一线语文教师。当我问及“在读书生活中,您喜欢读纸质书还是电子书”这个问题时,30人中有27人回答喜欢读“纸质书”。虽然调查人数不多,但在读书人这个群体中,还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有的老师还写了具体理由,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是纸质阅读有益于保护眼睛,视觉效果好;电子媒体阅读,时间稍长一些就会感觉刺痛,对眼睛伤害较大。
二是将纸质书拿在书中阅读,可以随时圈点勾画,或难点或疑点或感触点,可以随时进行;电子阅读器虽然可以标注,但上述操作还是不够方便灵活。
三是纸质书是完整书籍形态的视觉呈现。不论是装帧设计、版式用纸还是目录正文,每本书都会呈现出不同的样态来,拥有属于它自己的仪表风度,艺术气质,越来越具具收藏价值。和与一个人的相识一样,结识一本书也需要缘分,志同道合方能彼此接近。电子阅读器把书籍的个性以千篇一律的形式消解殆尽,即便做得比较精致的电子书,也只是在电子封面上美化一下,腾挪空间有限,离书籍的本来模样相去甚远。
四是阅读纸质书和阅读电子书的心态不太相同,前者从容不迫,后者匆匆而过。那些喜欢做研究的人尤其喜欢读纸质书,可以反复阅读,深入思考。
以上是纸质出版物优于数字出版物的地方,这些优势使纸质出版物即便在电子媒体席卷而来的情况下仍然受众不减。纸质出版物的存在让社会的文化产品在作者、编辑、读者的共同作用下成为有灵魂的产品,有品格的产品,有秩序的产品。
03
近几年,国家大力倡导并推进全民阅读活动、将极具个性特征的实体书店建设纳入城市发展布局之中。以上海为例,在城市新建街区、商区、社区、学区和村镇文化设施规划中,为实体书店预留经营场所,保障相关基础设施到位。不仅将实体书店发展纳入文明创建指标体系,还对优秀的实体书店给予相应的财政扶持,提供合理优质的培训服务。这些利好政策的依次出台使纸质出版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喜人态势,国民的阅读潜质正逐渐被激发出来,阅读兴趣浓厚,阅读习惯逐渐养成。
这种良好的全民阅读氛围极大地增强了传统出版人的职业自信,但与此同时,我们必须要认清时代的变化,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对数字媒体阅读的接受度越来越高,生活中,时时处处都能看到人们利用手持阅读器进行阅读的人群,毫无疑问,电子阅读器正在改变年轻一代的阅读方式。
在这种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下,纸质出版物的出版人必须要有紧迫感,勇敢直面时代和科技的挑战,励精图治,让纸质出版物与数字出版物并驾齐驱,双线发展,让不同阅读媒介的爱好者都能读到自己喜欢的作品。
纸质出版物须走精品路线,全面提升书刊整体质量。在过去内容为王的基础上做到形式内容兼美,实用性与艺术性兼顾。如今,社会已经发展到讲究品质的阶段,不论是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人们都更注重品质和品位。那些品质好的产品即便价格偏高一些也仍然有众多追随者。
数字出版物须走个性化路线。在当前各行各业竞争都很激烈的情况下,有个性的品牌往往容易脱颖而出,抢占市场。一个没有思想没有个性的人容易隐没在茫茫人海之中,一件普通平常没有特点的商品容易隐没在商品大潮之中,同样道理,一本内容普通外观毫无新意的图书也难以在书海中被读者及时关注。
这种现象既符合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符合求美向好的人之本性。无可厚非,不足为怪。只要我们踏踏实实把好选题关、内容关、设计关、印制关、营销关等重要关口,纸质出版物不仅不会消失,它的生命力一定会随着国民素养的不断提升而越来越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