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恰如其分的表达,使敌人变盟友?
什么是好的表达,你真的会表达吗?
看到这样的问题,有人可能会想,表达不就是说话,那谁不会?除非是哑巴。也有人会想表达就是演讲吧,连演带讲夸张一点就好了,我懂。甚至有人会说又是教人如何忽悠的吧?太老套了,谁要听!不知你是不是同意以上三种看法,而我有不同的见解,让我来说说怎样做才是真的会表达。
相信大家都知道“负荆请罪”的故事。蔺相如只说了这样两句话:
“秦国之所以不敢侵略我们赵国,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我对廉将军容忍、退让,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把个人的私仇放在后面啊!”
廉颇听到后就立马放下身段为之前的行为上门请罪。为什么蔺相如的话有如此之大功效,能把廉颇从敌对立场转为盟友立场呢?
那我们可以从蔺相如的这段话中学习到有关“表达”的什么要点呢?
第一,简明扼要。这段话并不长,用现代文翻译过来不超过60个字。可见好的表达并不是说要长篇大论,短小精悍言简意赅一样有力量。所以我们要吝惜用词,能一句话说明白的不要十句八句车轱辘话绕来绕去,避免老太太的裹脚布又臭又长,说了半天听的人却不得要领。
第二,一语中的。点明要害,也就是大家日常说的戳中痛点,说者要了解听者的需求所在。对廉颇而言最大的敌人应该是谁啊?秦国呀!而秦国当前不敢来犯,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赵国有廉颇和蔺相如,一文一武搭档。所以他们两个是盟友,并不是敌对关系呀!如果他二人有嫌隙,那秦国一定会找到可乘之机的。蔺相如的这段话正是让廉颇明白国家利益为大,而可贵之处在于廉颇也是一点即通。
第三,传情达意。蔺相如这段表达层次分明有逻辑,语句先后有序,赞誉+道理。他是先说秦国不敢来侵犯赵国的原因是因他二人同在,再说他避开与廉颇之间的利益争端是从国家安危角度考虑。这给听者的感受是先赞誉再说危害,就比较容易被接受。相反,如果我们换一种表达,大家看看效果会如何?
“你以为我是害怕他廉颇吗?秦王我都不怕,会怕他?我是把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的。秦国之所以不敢来犯,就是因为我们赵国有文有武,廉颇一届武夫,又怎么能理解我的想法!”
这样的表达明显带有侮辱讽刺的意味,廉颇不找他干仗才怪!即便是当时为国家利益忍下来,也会是心有恨意。绝不会有“负荆请罪”这一佳话典故了。
所以说在表达中情感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
以上3点就是就是我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一个好的表达。应该具备的要素。你get到了吗?当然要做到并不容易,要勤加练习才行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