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育儿

为什么我们总希望孩子“快一点”

2020-04-02  本文已影响0人  明理晓言

最近跟儿子相处的时间格外多,我和爸爸每天跟他的交流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字就是“快”。“快穿衣服”“快去洗漱”“快来吃饭”“快去学英语”……然而多数时候乐乐并不配合,于是会引发一些不耐烦的斥责,家里总是不那么平静。

晚上把乐乐哄睡,听着他均匀的呼吸声,看着他可爱的小脸,才体味出一丝安静柔和的母子温情来。想起白天的种种,不禁反思,这种做什么都要快的表达,是不是有点问题?

我们忍不住说出的那些“快”,究竟是害怕落下些什么?

1. 怕养成拖沓的坏习惯

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每个家长都明白拖延的坏处,自然希望孩子能避免。只是家长催了,习惯就能养成吗?可能不见得。

2. 怕错过了成长的关键期

主要针对英语学习。我们从小在英语学习方面的效率太低了,很大程度要归咎于错过了第二语言习得的关键期,后期的学习方法也不够科学。孩子在一天天长大,担心现在不做好启蒙,以后学起来会更难。

3. 怕赶不上其它小朋友的进度

前两天幼儿园老师让在群里发视频,说说小朋友们在家都get了什么新技能。有人流利地读着英文绘本,有人讲解围棋规则,有人流畅地谈钢琴,还有架子鼓、跆拳道、篮球、舞蹈等等。甚至有小朋友说已经认识了一千多字。作为海淀老母亲,不禁自省道:我是不是太放养了?

孩子在什么时间该掌握哪些知识和技能,一方面由生长发育规律决定,另一方面也由他所处的周围环境决定。怕他将来在同龄人中没有自信。知识总能慢慢学会,但少了自信就比较麻烦。

4. 怕耽误了家长自己的时间

当今时代,我们都是追梦人,天天撸起袖子加油干,陪娃的时候难免心里装着一堆待办工作,心里默念“快点快点,陪完你我还得去干活”。

加上最近生了小女儿,陪乐乐更是要见缝插针,这边磨蹭一点,那边就该睡醒喂奶了。

尽管有以上这么多理由,心里还是明白,孩子催多了肯定是不好的。

1.降低责任感

家长催多了,孩子自己的事就变成了家长的事,他只是负责完成我们给他的任务。缺乏主观能动性,于是越催越拖拉。

2.影响亲子关系

当家长的心急如焚总是面对孩子的淡定自若,耐心很快被消磨,沟通就很难不带有情绪了。家庭氛围会受影响。

3.产生厌学情绪

学习的强度如果把握不好,很容易让孩子在学习上留下负面的情绪体验,从而导致厌学,反而影响以后正常的学校学习。

4.变成容易焦虑的孩子

孩子处理事情的方式是从家长那里学会的。当我们总向他传递“太慢了,快一点”的语音信息,他并不能从我们这里获得冷静处理问题的能力,也学不会放松地享受生活,于是长大后变成一个像我们一样焦虑的成年人。

至于以后该怎么办?我想一定有很多经典育儿书会谈到这个问题,我还需要学习。暂时能做的,也许是重新审视一下催孩子每件事,问问自己“为什么它很重要,是否存在一些固有观念或假设,如果慢一点有什么后果?”反思过后,选择放下一些执念,多一些允许和接纳。

有记着问孙俪为什么给孩子取名叫等等,她说:现在生活节奏太快,希望他可以学会‘等一等’,慢下来点感悟享受生活。

我们都希望孩子长大后除了拥有一身本领,心里也能装着“诗和远方”。但愿自己也能学会慢下来,允许慢下来,给孩子一个不那么焦虑的人生。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