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育儿教育

孩子不愿意上学?这事儿跟秩序敏感期有关

2017-04-23  本文已影响0人  RiverDuan

今天早上,一个家长给我打电话,说孩子在下面闹情绪,哭得很厉害,不愿意上教室来。

我一愣,这个孩子已经算是我们班比较大的孩子了,平时也很喜欢上幼儿园,最近又没什么缺勤,不应该啊。

除非是有什么特殊情况。

下去一看,孩子哭得撕心裂肺。

家长告诉了我事情的原因。

孩子在来幼儿园的路上,发现水壶是空的,非要回去加水。

家长自然不可能因为这样的事情往回走。

于是,我就看到这个孩子一直大哭,边哭边喊:“我不喝幼儿园的水!我要喝家里的水!”

这还真是个特殊情况。

孩子的常规程序(作息)被打乱了。

家长非常配合,迅速和孩子告了别,离开了幼儿园。

我也抱住他,让分别的这个过程尽量短一点。

家长离开后,我松开他,他不愿意去教室。

我只能蹲在他身边,等着他从嚎啕大哭一直到小声抽泣。

看到他慢慢平静下来了,我开始跟他说话。

“为什么不想进教室啊?”

不说话。

“是不是不高兴啊?”

“对。”

“为什么不高兴啊?”

不说话。

“是因为忘了给水壶加水吗?”

点头。

这一套下来,我发现我已经把「共情」的处理方式用得很熟练了。

其实就是要接纳孩子「不高兴」的情绪。

不光是接纳,如果孩子说不出来,我们还要帮他把自己的情绪说出来。

作为成人,我们很多时候会把孩子的一些行为解读为「小题大做」。

我们会觉得,“幼儿园的水跟家里的水难道还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别闹了。”

但这其实根本不是「水」的问题,这是孩子的作息,或者说是「常规程序」。

用蒙台梭利的话来说,这是一个处于秩序敏感期的孩子的秩序感被破坏了。

如果说你觉得作息、常规程序、秩序敏感期、秩序感这些概念听起来很玄乎,我们可以用另外一个我们比较熟悉的词来代替它们——强迫症。

几乎所有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对不同事物的强迫症。

比如我上学的时候,有严重的「机读卡强迫症」。我涂的机读卡必须是方方正正的,并且刚好涂满长方形又不会多涂一丁点儿。

甚至曾经有人看了我填的机读卡以为我是借助了什么机器……

结果是,我花在填机读卡上的时间是别人的三到四倍。这严重地影响了我的考试效率。

虽然知道这样做没什么意义,但是我就是没法说服自己不去这么做。

因为如果不按照我的方式涂机读卡,我就浑身不舒服。

现在,想象一下你的孩子。成人的强迫症在他面前根本就不算事儿。

孩子的「强迫症」表现在他们对作息、常规程序、秩序感的天然敏感上。

如果没有照顾到孩子的「强迫症」,他们真的会非常地难受。

有一天,我们班一个很小的孩子发现厨房里有个纸巾盒没有关严。

而且不管她怎么使劲地想要把盒盖按下去,盒子始终都关不严。

她急得哇哇大哭。

直到成人走过去,将纸巾盒里多出的一叠纸巾拿出来,盖子这才关严了。

她马上就不哭了。

很多成人不习惯在自己不熟悉的地方上厕所,或者睡不惯陌生的床。

这其实都是人对于常规程序和作息的需求。

而孩子在这方面的需求更为迫切和强烈。

有一次,我们班一个孩子来学校后一直伤心地大哭。

这种不寻常的情绪让我们觉得肯定是有什么「特殊原因」。

一问家长,才知道孩子头天晚上被妈妈带到外面去玩,并在朋友家过了夜。

最关键的是,孩子是在最后的时刻才知道这样的安排。

这对于他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

孩子跟大人不一样,他们来到这个世界只有短短几年的时间。他们对于这个世界的理解也是有限的,他们需要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所以常规程序和稳定的作息尤为重要。

如果不得不偶尔打破这种常规和稳定,一定要让孩子提前知道接下来的变数。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经常看到一些人做事情很有条理。哪怕事情再多、情况再复杂,他们也能迅速地根据轻重缓急把所有事情安排好并按照自己的安排来行动。

反之,还有一些人看上去总是非常忙碌,但任何事情都做不到点上,连自己都不清楚自己要做什么。

在这样的比较之下,你不得不感叹人是一种多么奇妙的生物——我们在生物性上其实没什么差别,但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差距竟然是这样的巨大。

而那些做事情没有条理的人,多半是童年时的秩序敏感期没有得到满足。

为什么要尊重孩子的秩序感?

我们都知道,人是社会性的动物。跟动物不同,人在出生后有太多的东西需要习得。

我们作为成人觉得理所当然的事情——例如有条理地做事情的能力——其实并不是生来就具备的东西。

我们需要提供给孩子稳定的作息(时间上的秩序)和整洁的环境(空间上的秩序)。

在此基础上,孩子会形成自己做事的方式(抽象的秩序)。

所以说,孩子最终成为做事有条理的人还是做事没有头绪的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能不能尊重他们的秩序感。

这个过程,是外在的秩序帮助孩子建立内在的秩序的过程。

至于我是怎么把伤心的、不愿意进教室的孩子带进教室的。

其实,当你承认孩子的情绪时,他已经觉得自己被理解了。

接下来,我告诉他:“妈妈也没办法记住所有的事情。你可以每天早上自己加水,或者提醒妈妈帮你加水,因为这是你自己的事情。”

「我就是不喝幼儿园的水!所以我也不要上幼儿园!」的信念也就此动摇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