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机器能替代人类的温度吗?
在读这本书之前,还给自己做了一些心理建设,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人工智能时代会完全到来,所以抱着好奇的心态,读完了这本书。
先来一起认识一下作者:
这本书的作者有两位。一位是尼克·波尔森(Nick Polson),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计量经济学和统计学教授,钻研领域包括人工智能、贝氏统计学和深度学习,经常在国际会议上发表演讲。詹姆斯·斯科特(James Scott),得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统计学副教授。取得马歇尔奖学金之后在剑桥大学主修数学,2009年于杜克大学取得统计学博士学位。
对于该书的写作逻辑,以介绍七个不同时代的科学发展人物故事,给我们带来了精彩的故事的同时也带来了思考方式。 这些故事及其背后的思维逻辑,循序渐进地告诉我们为什么智能机器需要聪明人,为什么聪明人需要智能机器。为什么人类和人工智能需要合作? 会关注新技术发展的人会发现,在过去十几年,在学术和产业界,推荐引擎已经成为了人工智能的一个重要领域。
再来说一下这本书:
01 算法
人工智能,其实并不能只是理解为“机器人”,准确的说应该称为一种算法。
既然它是一种算法,就要数据的来源。
《人工智能商》的作者,有一天在拜访另一位学者时,在路上看到了一辆运送货物的货车,并且他看到了货车上写着“ARMADILLO(犰狳)”“PET CARE(宠物护理)”。
刚看到这里,他很是纳闷,因为将犰狳 (读音:qiú yú) 作为一种宠物,本身绝不是什么好的主意,这样的公司怎么可能还能经营的下去。
可是,当货运员把推车从货车推开,货车上所有的文字才得以展现,“ARMADILLO(犰狳)”“CARPET CARE(地毯护理)”。
因此,作者就开始反思,如果是人们对于大概率数据的采集,如果发生了数据缺失,势必会造成以此数据样本为基础的信息分析有误的情况。
所以,在任何情况下,其实人工智能采用的就是大概率,大面积的数字样本,这样才能有效地避免数据缺失,导致的数学算法的不准确。
对于机器来说,“个性化”意味着“条件概率”。
而这种条件概率下的“个性化”也必须用庞大的数据作为支撑。
02 数据
我们常常会觉得数据是很重要的,在对于数据的分析能够让我们更好的处理生活中的事物,恰恰很多事情也确实验证了这一点,然而在书中,对于缺失的轰炸机,缺失的评分,让我们看见呈现出来最明晰的数据信息,却也可能不是我们最需要尽心辨别。
正如隐藏的某些特征最优信息量一样,在人工智能领域,看起来是数据的事,却很可能并不是数据,而更可能会是人对于关键信息的理解和聚焦的问题,如果没有找到关键点,那么即便我们在其他更多的数据内去得出更多的分析,却也是和根本原有南辕北辙的。
这些不仅仅是从数据分析里带来给我们的反思,也更让我们透过智能和数据分析,让我们看见即便我们试图更为客观地通过数据来分析理解问题,然而有时人通过直觉所领悟的那个当下,恰恰包含了很多我们对于数据分析的一些盲点。
也正因为此,我们并不能仅仅依赖于数据。
03 核心
我在大学时候读的是英语专业,梦想是成为一名同声传译,在我做翻译的时候,经常会遇到一些尴尬的发言人说,同传未来会被人工智能代替,但是,机器还是替代不了人温度的这一属性。它只能机械的执行一些命令和为我们所用。
作者举了这样一个例子,牛津大学癌症流行病学家简·格林博士编辑的证据表明,骨质疏松药物会导致癌症。
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的公共卫生研究员克里斯·卡德韦尔博士则提出了相反的观点。
于是,人工智能开始帮助人们解决争端。
在分析了包含英国400万病人的信息之后,两位学者,最终还是提出了两份结果截然不同的报告。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同样的数据系统,同样的药物使用者,还有同样的对照群体。
最终,我们才发现,之所以结果不同,那是因为卡德韦尔博士的团队是选择按照骨质疏松用药的情况,而格林团队则是依据患有癌症的病人。
所以,人工智能虽然智能,但它毕竟还是辅助人类的工具。与其说人类在逐渐地越来越依赖人工智能,倒不如说,人类智能更依赖人类的需求与判断。
因此,事到如今,我们到底该怎么理解人工智能,还有人工智能商呢?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本着最简单的思路去理解,所谓的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商,只是利用一系列的算法,概率,统计,数据,去做出人类自己想要的判断和结果。
所以,将来最了解你的,不是父母和朋友,很可能是一个机器人。它通过你所有数据轨迹来洞悉你内心的秘密。 而人工智能商就是一个人怎么很好地利用人工智能,仅此而已。
所以,将来最了解你的,不是父母和朋友,很可能是一个机器人。它通过你所有数据轨迹来洞悉你内心的秘密。 而人工智能商就是一个人怎么很好地利用人工智能,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