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香
《本草从新》说:“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
艾草,这类植物在我们的生活中极为常见,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悬艾”。所以说到艾草,人们往往想到的是茎叶粗壮的艾蒿。其实于清明之前艾草就悄悄的在被人们遗忘的角落里生长,郁郁葱葱的生长在路边,田野里,一长就是一片,翠绿的颜色和周边的绿草融为一体,自然会被不识它的人忽略。
然而与我在熟悉不过,在江浙一带的农村,每当嫩绿的艾草出现,便可享受一道美味—艾果。约上几人,拎上篮子,寻一处艾草,择艾草最嫩的部分,类似于采茶,伤不了艾草的根本,加之其旺盛的生命力,不过几天又会葱郁如前。采回的艾草必须立马洗净煮熟,方能保留艾草鲜嫩与馨香。
幼时的我没到清明时刻都会吵闹着要吃,所以家中都会做艾果,母亲择艾,煮艾,切艾,奶奶和面。艾草经过蒸煮,汤水也是碧绿的,满屋飘香。奶奶虽然年事已高,但是看她和面的手势绝对看不出来是个九十岁的老太太。母亲也做过艾果,但是总不得其中要领,味道也与奶奶做的不同,几次三番便了现在的默契,母亲负责前面繁多的准备工作,奶奶负责最重要的工序。新鲜的艾草要趁热和进面里,将艾草多余的汁水挤出,留一旁跟汤水一起备用,用梗米粉和糯米粉按照1:1配比,加入挤干的艾草,用筷子搅拌均匀,再加入煮艾的汤汁,至于加多少只能凭经验来了。这大概就是母亲不得要领的地方吧。奶奶和着面,或许是年纪大了,不一会就出汗了,一用力,脸上的皱纹更深了,白色面粉中加入嫩绿的艾草,经过蒸屉蒸煮,颜色如翡如翠,口感软糯适中,不粘喉,满口留香,可爱极了。奶奶每每做好,总是存上两碗给大儿子和二儿子,不然稍不留神就被我这个泼猴给吃个干净。反而她自己吃的少,总说:“萍儿爱吃,奶奶牙没了,吃不了,奶奶的都给萍儿吃”。原来我总这样信以为真。如今长大,才发现那是善意的谎言。
如今长大,我和母亲也常做,艾香依旧,是吗?不,那味道仿佛因为一个人的离去永远消失在这个世界上。偶尔出现,却在梦中......